首先,我得给大家一盆冷水写是没有一夜成名的,想做大神就得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燃^文^书库][www].[774][buy].[com]【燃文书库(7764)】天下霸唱现在很牛B是不是?但他在写《鬼吹灯》之前,也写过两本没人看的,一本是《雨夜谈鬼事》,另一本是讲凶宅的叫啥名字不记得了,反正也没几个人看。另外,《鬼吹灯》刚在天涯首发时,也没几个人看,后来为什么会红呢?是盛大砸钱打广告,炒起来的。所以呢,别以为自己的写得很好,就一定能成为大神。我跟你们说,最好的都在抽屉里发霉。要成为大神,首先要把无谓自尊往垃圾桶里塞。别小看每一个编辑,因为他们都可能是你们的再生父母,尤其是那些跟你们一起成长的编辑。因为当你们成名后,会有海量的编辑找你们,但他们都是充你们的名气而来,真正能交心的,就只有愿意培训你们的编辑。想成为大神,先要有一部好作品,然后要有一个靠谱的平台,再然后就是一个能交心的编辑。好的,关于出版神马的一会再说,现在开始讲写作。
我将一本合格的,分为五个主要环节:
一故事主题
二人物设定
三故事架构(套路)
四故事情节
五人称选择
一故事主题
啥叫主题,就是题材、类别、风格什么的。举个具体的例子,《鬼吹灯》就是盗墓主题。主题决定你的读者群,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是创作的首要工作。写长篇,首先要找出适合自己,并且能吸引读者兴趣的主题。“适合自己”就是自己写起来不会觉得困难,譬如:老求本身是个送水工,若让我写法医,我得翻查多少本相关书籍?这样太累了,我要是有这个干劲,还不如去考法医。那是不是该写些跟自己日常生活有关的题材呢?譬如教师就把每天上课下课什么全都写出来……若这样的话,谁会有兴趣去看?
的题材应该源于生活,但又不能是“我家的两三事”,因为这样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应该以生活为基础,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胡扯”譬如医生要写,就该把的场景设定在医院,然后写些生活中不可能发生,或发生机率极少的事情,譬如尸变什么的,反正什么能吸引读者就写什么。作为医生,医院里的一切必定非常熟识,这样写出来的,漏洞就自然少,能给读者真实感。那么读者就会以为“胡扯”出来的部分也是真的,自然就有兴趣读下去。
“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最害人,因为书内容很多是假的,但读者却信以为真。不过要让读者相信你的鬼话,你得先说三句真话,而后再说七句假话。你要是一开始就说自己是***的孙女,天天坐在中南海吹空调,后面就算说得再有趣,读者也不会看,因为大家都知道你在吹牛,知道你是玛丽苏。
这年头太多了,读者通常会对哪些若真若假的比较感兴趣,尤其是悬疑恐怖类。
“宇尘庸兰”那厮应该有不少人知道吧,这丫在17K奋斗了好几年,再加上有众多编辑及作者帮忙,本应老早就成仙了,可到现在还是半红不黑,归根究底就是他的里老是鬼怪满天飞,一来不真实,二来出版过不了审。出版的问题后面再说,现在要让大家清楚的一件事是:必须发生在现实的基础上,就算是穿越也不能离开现实,一旦完全脱离现实,读者的兴趣就会大减。
因此,在选择故事主题时,做到“真”、“假”二者同时具备。真:自己熟识,或许读者不熟识,反正不能让读者轻易就指出你的漏洞。譬如老求写警察,虽然老求不是警察,但读者对警察的认识不比老求多,至少老求还有几个当警察的同学。假:任何能引起读者兴趣的题材,但又不能太假,最好有一定事实基础。譬如闹鬼诈尸之类,这些事基本上都是网上乱传,但大部分读者却相信。
总而言之,主题必须能吸引读者,而要吸引读者则不能太假,半真半假的题材最容易引起读者注意。就像《鬼吹灯》,没几个人见过真正的盗墓贼,但这世上的确有盗墓贼。神秘而又不脱离现实的题材往往是上好的题材。
二人物设定
其实设定是可以抄的。譬如《七龙珠》就是抄《西游记》人物设定有很多种方案,譬如:三人组:战士、法师、小偷;五人组:战士、骑士(或学者)、法师、僧侣、小偷。
别以为老求在说网游,人设也是这么分的,《鬼吹灯》用的就是三人组:胡八一(法师)、胖子(战士)、杨MM(小偷)。五人组的例子有《喜羊羊与灰太狼》:战士(狒羊羊)、法师(喜羊羊)、学者(村长)、僧侣(暖羊羊)、小偷(懒羊羊),另加花瓶美羊羊该动画最失败的角色设定。
主角:全能或无能,串连所有人物及事件;
战士、骑士:以武力解决问题;
学者:以知识解决问题;
法师:以智力解决问题;
僧侣:治愈系角色,或能让人信任的角色;
小偷:引发问题,或以敏捷解决问题;
大家想想,这是些跟上述两部作品相对应?这种几人组的人设,对作者有一定要求,尤其是五人组或以上,因为人物越多,花瓶就越多。到了故事的中后期,很多人物往往沦为死跑龙套。就像老求的《诡案组》那样,除了第一卷所有角色都发挥各自的功效外,之后的故事基本上都是主角一个人唱独角戏。这是新作者的通病,开始出场人物过多,但到后期全是花瓶
对于一个宏大的故事,美国大片的做法是通过一个小人物,来将这个牵涉到国家级的故事讲出来
出场人物多了,读者会被跟不上,兴趣就没了。因此,老求建议新作者在人设上尽可能用“卫斯理”模式。相信各位就算没看过,应该也有听说过倪的卫斯理系列。卫斯理系列每个故事都是相对独立的,从头到底就卫斯理一个人唱独角戏,其他所有角色,包括女主角白素都是故事需要才出场,不需要时就莫名其妙地“去旅游”了。
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是,当你不喜欢某个角色时,便可不让他出场,啥时间需要他就让他跳出来。某些角色可能只出现在一个故事里,之后就不再出现,但要是作者喜欢,或应读者要求,随时也能让他再次跳出来。不像三人组、五人组,要是某个角色的戏份太少,就会让读者觉得很奇怪。不过“卫斯理”模式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没有主线,关于主线下一节再说。
三故事架构(套路)
网络最常见的故事架构是“裸奔”,就是故事一直往后发展,之前的情节一概不理。譬如血红的《升龙道》,前半部分主角在欧洲及中国惹下不少乱子,结下仇家一大堆,突然就飞到外太空,地球的事全都不用管了。
这种“裸奔”式的架构,以前很管用,作者根本不用花时间想故事该如何发展,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日更万字也不难。可是,“裸奔”的作者多了,读者的要求便开始提高。因此,我们必须为故事架构花点心思。
刚才说了,“卫斯理”模式最大的缺点是没有主线,啥叫主线呢?在《名侦探柯南》中,主角被坏人灌毒药,身体变小了,故事就在主角为恢复身体而寄住于女主角父亲的侦探社中开展。这就叫主线。从故事开头,主角就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当到达这个目的后,故事就该结束了。
在台湾出版社的约稿函中,必定有两个明确要求:
1、有一条贯通全文的主线;
2、每个故事相对独立(约6至8。5万字一个故事,台湾的单行本通常为6至8。5万字一本)。
这两项要求源于日本的成功商业模式,以《名侦探柯南》为例,每个故事都相对独立,就算在数百集的故事中,随便挑一集看,也不会因为接不上前后剧情而看不懂。相反,很可能只看了一集就一发不可收拾,追看其它的几百集。而且越看得多,就越想知道结局,主线的作用就是在这个时候发挥出来。
主线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有:
1寻人,如《诡案组》主角寻找失踪的搭档;2解毒,如《名侦探柯南》;3达到某个目标,如《海盗王》主角立志成为海盗王;4寻物,还是《海盗王》主角等人寻找前海盗王留下的宝藏。
大家有没有发觉我经常提及日本动漫呢?其实不是我想提,而是日本动漫都是这个模式:一条主线,无限个独立故事。啥时候读者觉得厌烦,销量开始下滑,就是故事结束的时候。这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成功商业模式,非常适用于网络。
《诡案组》的故事架构就是脱变自这种模式,一条主线,15个主题各异的故事。并且在结局中暗示,故事中最受喜欢的配角将会是续集的主角。这样故事就可以无休止地写下去,直到没有读者愿意看才停笔。
说完大套路,再说小套路,《升龙道》那种打怪升级的套路已经太滥了,新作者想以此突出重围几乎没可能。倪说,一个只有几千字的短篇,前两千字以内必须吸引读者,中间的全是废话,然后是一个让读者意想不到结局。
套路有很多种,比较受读者好评就是这种“逆转结局”,尤其是悬疑,“逆转结局”几乎是标准模式。譬如以下这个小故事:一个大块头每天乘坐公交车时,都会冲司机大吼:“我不用给钱了!”因为对方很强壮,所以司机不敢吭声。司机觉得自己很窝囊,就每天锻炼身体。半年后,司机练出一身肌肉,当大块头再次冲他大吼:“我不用给钱了!”他恶狠狠地回吼:“为什么?”“你今天怎么这么麻烦。”大块头抱怨着掏出月卡。当大家以为司机要揍大块头时,逆转便来了。
虽然只是一个简短的小故事,但有了“逆转结局”便让人觉得很有趣。长篇也一样,但“逆转”不一定要等结局才出现,很多情况下都能使用逆转。若用在情节之间的衔接当中,便能使故事不冷场。譬如男主角突然靠近女主角,两人的脸几乎贴在一起,女主角立刻脸红心跳……但男主角其实是想拿女主角身后的一件物品。
当然,宫斗等比较常用是狗血模式,从一开始读者就知道主角最终一定会平步青云,但若当中多些使用逆转,肯定会更受读者欢迎。反正在故事中,我们得经常想出一些让读者意想不到小情节,这样才能增添的趣味。
四故事情节的篇幅越短,就越着重于情节,篇幅越长则越着重于人物塑造及故事架构。那么说,长篇是否就无须着重于情节呢?
错,长篇更着重于情节,因为人物塑造及故事架构都源于情节,而且每个情节都必须有其存在价值。或许说,作者必须让每个情节都有其存在意义,否则就是废话,是撑字数。譬如:在故事内加插一段佛经,华丽丽撑了几百字,后文必须有跟这段佛经相关的情节。譬如佛经中某一段,甚至某个字隐藏了某个信息,例如凶手的姓氏什么的。也就是说,不管前面如何废话,如何叨唠,只要后面有这些废话的相应情节,那就不是废话,是伏笔,否则就是注水。
另外,情节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塑造人物,而人物又必须与故事互动。很多时候情节是用于描述人物某方面的性格及特点,但这些性格及特点必须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展露出来,如果一开始说男主角怎样怎样,女主角又是个怎样怎样的人,那就太生硬。应该以某些事件来带出人物的性格,这就是情节其中一个重要之处。
五人称选择人称就三种:我(第一人称)、你(第二人称)、他(第三人称)。第二人称不用考虑,操作难度高,读者接受度低,稿子送到编辑手上,直接进回收站。偶尔写个短篇是自娱,写长篇是自虐。若不差钱可以写,曾经有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就是凭一篇第二人称夺冠。但想赚钱就先死了这条心,建国以来就没一个大陆人获得诺贝尔奖。
因此,要写网络,只能从第一及第三人称中选一个,老求建议新作者选用第一人称。近年关于第一人称,有很多批评的声音,在读者评论中经常能看到一句“看见第一人称就不想看了”。甚至有些杂志,譬如《今古传奇》,直接拒收第一人称。
这是否说明第一人称不好呢?错,第一人称很好,只是近年太滥了。韩寒的《三重门》等多本都是第一人称,销量上百万册,谁敢说不好?《鬼吹灯》也是第一人称呢。第一人称其实非常适合新作者,若把自己代入当中,轻易就能将主角的性格描写得非常生动。不过第一人称也有不少缺点,当你用第一人称写完一本后便能体现到,老求就不多说了,因为那时你已经不是新手。
有人问过我怎样写出恐怖气氛,老实说,我没想过。也没故意去写。其实只要把自己代入故事当中,就能写出最真实的恐怖气氛。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