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锦
用彩色丝线织成图案花纹的织品,常在织造前将纬丝染好颜色,颜色一般在三种以上。[燃^文^书库][www].[774][buy].[com]【燃文书库(7764)】特点是色泽鲜艳,质地厚实。常用以缘边。
中国织锦业一向发达。春秋战国时期有菱花织锦、深棕地红黄菱纹锦、朱条间花对龙对凤纹等。秦汉以来,名目繁多。唐代锦以组织细密、设色精良为特点。宋代三大名锦为苏州宋锦,南京云锦和四川蜀锦。清代壮族的壮锦和瑶、傣等族的棉锦也很著名。
蜀锦,四川成都所产的美锦。以染色熟丝织造,质地坚韧,图案多样,五彩缤纷。三国时,为蜀汉主要手工产品,行销魏、吴。宋时列为贡品,南宋时朝廷赖以购买军马,为此曾严禁私贩。元费著撰有《蜀锦谱》详列宋代蜀锦名目。三国诸葛亮《教》:“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华阳国志。蜀志》:“蜀郡西城,故锦里也。”
十样锦,名:‘长它竹’、‘雕团’、‘象眼’、‘宜男’、‘宝界地、’、‘天下乐’、‘方胜’、‘狮团’、‘八嗒韵’、‘铁梗荷’。”
二、罗
质地轻软稀疏的丝织品,其经纬组织显椒眼纹。未练者称生罗,已练者称熟罗。起花纹者称纹罗,无花纹者称素罗。
自先秦以来,历代都有生产。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服饰实物有绣、罗、绢、纱等各种衣著十余件。唐代有透额罗,即以一小方马尾罗遮住前额,为妇女装饰之一。宋代公私服多用罗,妇女成婚用以蒙头的盖头,即以五尺见方的皂罗制成。清代苏州生产的罗有花罗、素罗、刀罗、河西罗等名目。罗除主要用作衣料外,历史上还常用作扇面、床帐、屏风等。
罗,初尚暖罗、水围罗,今皆用湖罗、马尾罗、绮罗,而水围罗又下矣。其他纱更易,不可胜计。”《红楼梦》第四十回:“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青,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作了帐子,糊了窗,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
三、纱
历代织品之一。经纬稀疏而轻薄,多以丝为之。
周王后夫人之服,以白沙为里,称素沙。六朝以后,以纱为特重,用亦最广,凡朝服公服不论冬夏,无不用纱。唐代以纱罗作女服的衣料,常不著内衣,仅以轻纱蔽体。宋代以后亦指棉纱。
南海出鲛绡纱,帛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宋陆游:“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云自唐以来名家,今三百余年矣。”
四、绸
亦称茧绸。用家蚕粗丝或野蚕茧丝纺织成的平纹织物。汉代即为人重视。南北朝以白绸作为馈赠礼品。唐宋土贡有花绸、绵绸和平绸。明代以山西潞绸为最。
“广西亦有桑蚕,但不多耳。得茧不能为丝,煮之以灰水中,引以成缕,以水织绸,其色虽暗而特宜于衣,在高州所产为佳。”
五、绮
在素地织纹起花的丝织物。质地柔软,质理疏朗,多用作夏服材料。用经线、纬线错综地在织物上织出凸出的图案工艺,商代已经发明了,安阳殷墟出土的铜器粘有织成规矩纹样的绮、绢等丝织物残迹。战国楚简上出现了“绮”字。尔后各朝都有织造,规格和花样愈益丰富。锦绮,向被视作高级织品,不少朝代对服用对象作了限制。
张瀚《松窗梦语。风俗记》:“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律令严明,群相蹈之。如翡翠珠冠,龙凤服饰,惟皇后、王妃始得为服;命妇礼冠四品以上用金事件,五品以下用抹金银事件;衣大袖衫,五品以上用丝绫罗,六品以下用绫罗缎绢;皆有限制。今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无涯,逾国家之禁者也。”
六、绫
俗称绫子。一种有彩文的丝织品,光如镜面,像缎子而比缎子薄。汉代即有生产,六朝时绫与锦同样贵重。唐代尤为发达,名目繁多,公私衣服多用绫,其丝织业以蜀中锦彩、吴越异样纹绫纱罗和河南北纱绫为著。宋代罗绫则多以提花。元代有大绫、小绫。明代出土丝绸纹样中有落花流水花绫。
七、绢
用生丝织成的平纹织物。其经纬密度基本一致。质地挺爽细腻,既可用来制衣,也可用作书画、装璜等。历代绣工在细薄轻软的绢罗上,绣出各种美不胜(蟹)收的图案。湖北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有春冬战国时期的绣绢袍、裙、裤和单衣等。敦煌出土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满地锁绣绢。
八、纨
细致光洁的绢。向为珍贵的衣料,所谓白之衣,薄纨之里,即是。汉代宫廷以纨素为冬服,轻绡为夏服。以细绢制成的团扇,称纨扇,常为古代女子所持。
宋玉《神女赋》:“其盛饰也,则罗纨绮绩盛文章,极服妙采照万方。”清张岱《陶庵梦忆。秦淮河房》:“女客团扇轻纨,缓鬓倾髻,软媚著人。”
九、缎
缎,一种比较厚的正面平滑有光泽的丝织品。利用缎纹组织的各种花、素丝织物。缎类织物俗称缎子,品种很多。缎纹组织中经、纬只有一种以浮长形式布满表面,并遮盖另一种均匀分布的单独组织点。
因而织物表面光滑有光泽。经浮长布满表面的称经缎;纬浮长布满表面的称纬缎。缎类织物是丝绸产品中技术最为复杂,织物外观最为绚丽多彩,工艺水平最高级的大类品种。
我们常见的有花软缎、素软缎、织锦缎、古香缎等。花软缎、织锦缎、古香缎可以做旗袍、被面、棉袄等。其特点:平滑光亮、质地柔软。古香缎、织锦缎花型繁多、色彩丰富、纹路精细、雍华瑰丽,具有民族风格和故乡色彩,多数唐装以此类织物为面料。
十、帛
丝织品的总称。生帛称缟、素、绡、绢,熟帛称练。帛在古代不光用于服饰,还用于书画。
十一、葛布
葛,植物名。多年生蔓草。其茎的纤维所制成的织物叫葛布,俗称“夏布”,质地细薄。除作衣料,魏晋以来多用制巾。
葛之产地,一为吴越,一为岭南。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遗址发现三块五六千年前的葛布。自周以来,历代贡赋。尤以广东之葛为有名,其织葛者名细工,织成布弱如蝉翅,重仅数铢,明清以来有用丝纬葛经混织者。
十二、布
麻、、葛、棉等非丝织物的通称。上古布仅指麻、葛。古代贫贱的人穿不起丝,只能穿麻,布衣遂成为庶人的代称。中国织麻较织丝为早。五六千年以前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就用野麻纤维纺成线,织成布,布幅很窄。西安半坡和华县泉护村等地发现的陶器底部麻布印痕,每平方厘米有经纬线各十根。汉魏六朝著名者为南方葛布,作夏服材料。宋元初开始流行棉布,至明代一般棉布代替了麻、粗绢。宋明都有丝棉交织,以明代丝丝棉纬的云布为有名。
十三、火浣布(犬夜叉……)
石棉布的古称。以能用火燃法除石棉布上的污渍而得名。我国利用石棉作纺织材料由来已久,《山海经》中已有用石棉制成火浣布的记载。直至明清,始终不绝。惟前人对它的性质不明,或认为用某种木皮织成,或认为用火鼠毛织成。
《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二月,西域重泽献火浣布。”裴松之注引《傅子》曰:“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以火浣布为单衣,常大会宾客,冀阳争酒,失杯而污之,伪怒,解衣曰:‘烧之。’布得火,炜晔赫然,如烧凡布,垢尽火灭,粲然洁白,若用灰水焉。
十四、白叠
亦作“帛叠”。棉布。棉花自鲟度传入我国,经过南北两路:东汉由南路经过南洋诸国传入云南,云南少数民族当时生产出一种名叫“白叠花布”的纺织品,南北朝由北路传入新疆。唐宋白叠被视作珍品。内地棉花的大量种植和棉布的大量生产则始于宋末元初,由海南岛黎族地区经闽、广传至江南。惟唐以前不知有草棉,将棉布误认为木抽所织。
裴集解引《汉书音义》曰:“榻布,白叠也。”张守节正义:“白叠,木绵所织,非中国有也
“多草木,草实章如茧,茧中丝如细,名曰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海南蛮人织为巾,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即古所谓白叠巾。”
衣服的种类和知识
服色
指车马、祭牲、服饰等的颜色。古代由于五德思想的流行,每一王朝都有特别崇仰的某一种颜色。以符合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如谓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汉尚黄之类。秦汉以后,新王朝建立,皆将改正朔、易服色视为关系到国运的大事。后亦泛称各级官员的服饰。
襁
亦写作“襁”、“襁保”、“”。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和系带。旧说长一尺二雨至二尺,阔八寸左右。
《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臣青子在中,未有勤劳,上幸列地封为三侯。”张守节《正义》:“襁,长尺二寸,阔八寸,以约小儿于背;褓,小儿被也。”
《史记。蒙恬列传》:“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褓。”《汉书。宣帝纪》:“曾孙虽在襁褓,犹坐收系郡邸狱。”《后汉书。桓荣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褓。”《玉篇。衣部》:“襁,襁褓,负儿衣也。织缕为之,广八寸,长二尺,以负儿于背上也。”
衫
魏晋以来流行的一种服装。其特点是袖口宽松,不需施祛,不同于袖端应收敛并装有祛口的袍。衫有单、夹二式,六朝不论婚丧,均用白色细绸制成。
隋唐以后,男子公服流行袍衫,大袖右衽,衣体宽博下长过膝,民国年间的长衫其形制犹受其影响。衫亦为女子常服,唐代女装即主要由衫、裙、帔组成,直至清代,汉族女服都以衫裙为主。
东晋以来有裆衫,中纳丝绵,形似今日棉背心。唐以后有缺胯衫,多为下层人民所服。《释名。释衣服》:“衫,芟也,芟末无袖端也。”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宋周《清波杂志》卷二:“乾道中,王日严内相申请,谓环一室而围座,色皆浅素,极可憎,乞仍存紫衫。至今四十年不改。前此仕族子弟未受官者皆衣白,今非跨马及吊慰,不敢用。”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清明前后,肩担卖食之辈,类皆俊秀少年,竞尚妆饰。每着蓝藕布衫,反纽钩边,缺其衽,谓之琵琶衿。”
襦
短衣。一般作亵衣(内衣)。自春秋时期直到清代,上襦下裙是中国女装主要形式之一。多为短襦,长及腰间。唐以后,为便于劳作,襦亦可著于外,有袒领,里面不穿内衣。
宋代多为下层妇女穿,腰身与袖口较宽松,以质朴清秀为雅,由汉代上襦演变而成唐代套在外面对襟为半臂。《古乐府。陌上采桑》:“缃绮为下裳,紫绮为上襦。”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