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在床架上的大型弩。床弩出现于北宋。弩弓极为强劲有力,利用轮铀、绞索绞动张弓,弩身安装在木架上以增加稳定性。床弩使用的箭如幅,簇如巨斧,射程可达500、r1000步。《武经总要》载,北宋军队床弩主要有6种:三弓床弩,又名八牛弩,7人张发,发大凿头箭,150步;小合蝉弩,7人张发,发大凿头箭,射140步。抖子弩,4人张发,发小凿头箭,射150步;手射弩,20人张发,发踏蹶箭,射250步;三弓弩,70人张发,发一枪三剑箭,射300步;次三弓弩,30人张发,发踏蹶箭,射200步。这些大型床弩,多用于攻守战中。
[背弩]
一种暗发弩,又名紧背低头花装弩。弩弓平缚于背上,用绳两条,分套于两后,另一条绳索从弩机连于腰上,弩背之出口处向上。临阵时贯矢于弩,扣弦于弩机之上。发射时,弩腰低头,将系于腰间之绳向下拉引,触发弩机,箭从颈后射出。弓长约8寸,箭长2寸左右。宋朝军中常用此弩。
[硝弩]
一种暗发弩。较小,装置在马蹬之了,用脚踏发。弩背上有一条绳,系于马踏蹬下,再以两绳分系于弓渊之上,一端缚于马蹬之耳环上,弩口向前,弩机在后,弩机之上用绳缚住,另一端缚在骑者的脚腔上。在作战中需要发射时,用脚一蹬,则绳牵释机,箭即从脚下射出,可射伤敌人马。
[袖炮]
一种暗发弩。形式与弩相似,弓上加一弩,装有机关,藏于大袖之中,用时拨机发百击敌。
[伏弩]
古代预设待敌触发的弩,又称耕戈,窝弩。伏弩与普通弩形式上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触发装置。放置时,扣弦张弩,置于敌人必经之路上,上面加以掩饰,弩机拨机上拴一长线,其另端拴在路另侧的短木桩上,长线横悬在路面上,当敌人通过时,脚触长线,牵动拨机,发弩杀敌。地雷出现后伏弩被淘汰。
[卡塔普里特弩]
古希腊一种带有机架的箭弩。自重约15公斤,射程平均300----400米,最有效射程为75一150米。使用的箭长为44一185厘米,通常为66厘米。
[波里色勒]
古希腊一种箭弩。它具有箭射出后自动装好新箭的机械装置。
[弩机]
古罗马发射标枪的大型弩。这种弩带有支架,可固定在地上,弦索很粗,可发射2米长的标枪,威力很大。
[石包]
中国古代抛百器械。在中国最早抛射石弹的器械称为“石包“,晋代以后出现“石包”字。春秋时军队已装备石包,汉代以后大量使用。形制逐渐完善,多样。唐代李签著《太白阴经》载,石包
体是木料制成,接合部采用铁件。石包应用杠杆原理,以人力拉拽发射。形状类似北方农村井边打水的吊杆---------桔棒。石包
中心有条石包柱,埋在地上,或架在架上,有的装在车上。柱*端横放一条富于弹性的石包梢,利用它的弹力发射石弹。石包
梢长约工5一28丈,轻型战石包为单根石包梢,重一些的则为合股
石包梢。根据发射石弹的重量有两梢,三梢、五梢、七梢,最多达到十三梢。石包
梢选用优质木料经过特殊加工而成,使它既坚固,又有弹性。石包梢越多,射出的石弹越重量,发射距离越远。石包
梢的一端要放弹案,另一端拴着石包索。每条石包索由1一2人拉拽。普通单梢用40人拽,大型的则需上百人拽,最重要的十三梢
石包
要用200多人才能拽得动。在施放时,将石弹放入皮案内,用很多人各自握绳一条,听号令一齐用力猛拉,利用杠杆的原理和离心力作用,把石弹抛至敌方。根据实际作战需要,战
石包
有不同的种类。初期的抛车变换射向困难,后来发明一种可以左右旋转的“旋风抛车“。南北朝时,将抛车装在车上随军刀亏动,称“拍车“。梁元帝时,有人将其装在战船「,称“拍船“。唐代的抛车比过去的大,称“将军
石包“或“擂石车“。《武经总要》记载了宋代十六种不同种类的石包,如杂石包、虎蹲石包、旋风五石包、车
石包、柱腹石包、卧车石包、旋风车石包、合石包等。还有一种适于近战的手石包。石包
的威力很大,一般可射50步一300步,(宋代每步6尺,合今14米)。每颗石弹重约数十斤,大者可达百斤以上。据《宋史兵志》载,按照国家标准:上等单梢
石包
射程应在270步以上,中等的为260步,下等的为250步。最早的炮弹是石制的。后来出现了特殊炮弹,如低俗作品请删除弹,化学弹等。后来也有用
石包发射毒燃球、燃幕弹、毒药等化学战剂的。有些小型战石包
使用泥弹,不仅便于制造,而且射出后立即“炸“得粉碎,不易被敌方拾起反射回来。石包
在古代长期作为城市攻防战的重型主要武器,火炮出现后逐渐被淘汰。
[霹雳车]
中国最早见于实战的抛石车。《三国志魏书》记载,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曹军制发石车,攻击衰绍军壁楼。因发石时声如霹雳,故名霹雳车。
[弹射器]
由扭绞的纤维绳的弹力带动的投掷器,也称弩炮包。此种投掷器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一404年)期间第一次出现于锡腊库扎,在古希腊和罗马的战争中围攻要塞时使用过。轻便型弹射器也用于野战,并安装在舰船上进行海战。弹射器的构造是:在坚固的木架上固定一束扭绞的绳索
(皮带、鬃绳)等。投掷杠杆的下端插入绳内,上端有装弹碗。装弹时,把绳绞紧,杠杆被绞车几乎拉成水平位置。投射时,杠杆有力地磕打在横框的横梁上,把所装弹丸沿弩曲弹道抛出。弹射器可投掷石头、石弹、金属弹、圆木、箭、装有低俗作品请删除着油脂的瓶罐、动物尸体等,在中世纪还投掷过球型弹、低俗作品请删除弹和爆炸弹。弹射器可将150一-480公斤重的石头投掷250一400米,可将箭相30公斤重的石头投掷850米远。据波利比阿的《历史》记载,阿基米德设计的巨型投石器,曾把许多罗马海军的舰船打坏,打沉。花欧洲,到!4一t5世纪,弹射器曾相火炮同时使用。罗斯,有一种类似弹射器的装置,叫投射机。
[抛石机]
依靠物体张力
(如弓木板弩曲时产它的力)抛射弹丸的大型投掷器。典型的靠钮力发射的抛石机由地上的坚固沉重的长方形框架,--根直立的弹射杆,*上装有横梁的两根结实的柱子构成。弹射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摊绞得很紧的水平绳索里,绳索绑在长方形框架的两端,正好位于支撑架下面的位置。平时绳索使弹射杆紧紧*牢支撑架上的横梁。弹射杆的*部通常做成勺子的形状,有时在弹射杆的*端装一度弹袋。弹射时,先用绞盘将弹射杆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再在“勺-子“或皮弹袋里放进岩石或其他种类的弹体。当用扳机装置松开绞盘绳索时,弹射杆便以很大的力量恢复到垂直位置,并与横梁撞击,产生的惯性力便将弹体以弧形轨道弹向目标。据考证,亚述军事帝国时期,已开始用机械投掷石块,据说可把大约10公斤的石块投射500一700米。后来犹太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也陆续开始使用。
[重锤抛石机]
利用重锤重力发射的投射机器。出现于中世纪初期,使用至15世纪,主要用于围攻和防守要塞。抛石机的杠杆力臂不等,可以围绕固定在机架两支柱间的轴上下自由转动。筏杠杆的短臂上固定有一个重物--------重锤。装填抛石机的时候,用绞车把杠杆长臂拉向机架底部,并向石袋装弹。抛射时,急剧将杠杆长臂放开,装弹的石袋快速升起,重锤完全落下时,石弹从石袋中沿约45度角飞出。抛石机可将30公斤左右的石弹抛140一210米远,可将100公斤左右的石弹抛40一70米远。
[锈积底]
古代印度史料中记载的一种对空投掷的器械。据《摩词婆罗多》记载,列国时代国王萨尔瓦用“空中飞车“向敌城内投掷石块,满城降下石雨,(可能是投石器投射的石弹)。为了对付这种空袭,城内普遍安装了一种向“空中飞车“投掷武器的器械。这种器械被称为锈积底。
[古俄罗斯投射机]
古俄罗斯的投射机械。投射机的构造和作用是利用柔软物具有弹性的原理。在围攻和防守要塞时,用来投射石头、重箭、圆木和其他装填物。10一15世纪,投射机广为使用。此种投射机按其构造和使用原理分为两种:一种类似弩炮,用于平直投射;另一种类似弹射器,用于曲线投射。俄**队中装备有大小两种投射机,大型投射机能把约200公斤重的装填物投射600一700米远。16世纪时,则用于发射炸弹稠低俗作品请删除弹。16世纪末,由于火炮的广泛使用,投射机遂废。
[尤塞耗能抛石机]
古代欧洲使用的一种抛石机。它基本上由炮架、弹射装置、弹射槽和底座等部分构成。炮架由两棍水平横杆组成,横杆被四根坚硬的垂直木条隔开,炮架被牢圈地放置在底座上。这样炮架就形成了三个窗口,弹射槽穿过中间的一个窗口,旁边二个窗口的外侧支撑杆上各系着一束稍微扭绞着的垂直绳索。在扭绞着的绳索中插两根坚硬的木梢,然后同另一根结实的弓弦绑在一起。用很大的拉力将弓弦安放在弹射槽中弹射物的后面,然后拨动扳机装置将弹射物弹出。
[排林托能抛石机]
古希腊一种抛石机。它是一种类似弹弩的较轻便的抛石机,其原理跟弹弩相同,不过它有两根导杆在一个斜面上,连在两棍术臂上的弓弦将滑动弹射槽内的石弹沿此斜面弹射出去。这种弹射器长达10码,高5码,宽4码,体积很大。发射约有弹重达8磅,射距300码甚至更远。它基本上用于攻城,也可用来防守。马其顿菲利普王和亚历山大大帝的野战部队都曾携带这种抛石机。
[拍林吞]
古希腊一种弹弩。可以准确地投射小型石核和标枪,其特点是带有瞄准装置。
[巴里斯塔]
古希腊一种木弩炮。可投射石块、石核、铅核等。是一种重投射机械。射程300一500米。使用约有核重量35公斤灰石,最重可投射70公斤的石核。
[自射器]
一种有大弩度弓架及张弦、控弦和放弦装置的机械弓。用来投射箭和石头。与弓相比,自射器射得更远更准,但造价昂贵且制作复杂。分为作战用和狞猎用两类。作战用者又分轻重两种。轻自射器楚一种嵌人木槽带托
(支架)的弓。弓弦靠跳蹬(用脚踏的铁环)拉紧,用一种极简单的发射装置发射。重自射器装花带轮的特制床子
(架子)上,装以钢弓和绳或牛筋制的粗弦,潮一种齿轮装置------摇柄来张弦发射。摇柄的采用是自射器构造的巨大改进,因为12一14世纪造的自射器需要50人才能张开。在罗斯,自射器始于10世纪,西欧始于11世纪末,称为弩。17世纪时,自射器被火器取代。狞猎用自射器
(在下面的弓)用于猎取各种野兽,将其藏于隐蔽的地方,用一根经过伪装的绳横扯到野兽出没的道路上。野兽碰到绳上,机弩即行发射。
[箭]
亦称矢。古代搭在弓或簿上发射的兵器。最初的箭只是削尖的树枝或竹子,后来用石块或骨、贝作箭镞,安在箭杆头郡。为保持飞行方向,后来又在箭杆尾郡装上羽毛
(箭羽)。铜铁出现后,箭镞改用铜铁制造,种类也随之增多,但其形制历代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根据用途,箭杆的长度和箭嫉的长短、大小以及式样有所区别。(?)
中国箭镞的一种。《万言》第九:“
[箭镞]
其厂长而薄镰,谓之?,或谓之钮。“《「L韵九麻》:?宇注引《方言》:“江东呼?箭。“
[阑]
中国古代盛弩箭器。《汉书韩延寿传》:“抱弩负简。“颜师古注:“衡者,盛弩矢者也,其形如木桶。“
[箭筒]
存放箭的袋子或筒。最初用皮革、木料、竹子制成,后来用金属制作,装饰有花纹和金属牌子。有的箭筒按放箭的数量分成几格。装备弓的步兵或骑兵通常将箭筒佩于右侧,拍在挂马刀的腰带或专门的腰带上,而将带套
(名为呜套)的弓佩于左侧。有时,箭筒上面还罩上一个套子,名为筒套,防止箭因天气阴湿受潮。
[袖箭]
藏于袖中的暗箭。可暗减在袖中的特制箭匣中,箭杆短轻,箭镞较重。射出后可杀伤30步内的敌人。除了在两军交战白刃格斗时使用外,还可作为镖客、拳师、技击家的防身武器。袖箭有单发袖箭和梅花袖箭两种。单发袖箭,每次只能发射一支箭。箭简长8寸,周径8分,筒*有盖,连于筒身,盖的中央留一\/孔,出此装箭。筒盖旁一寸处有一一活动的蝴蝶片,专司开闭。镀底装设弹簧,簧上有一一块圆铁板,装箭后,弹簧医下,用蝴蝶板将箭关在筒中,发射时,拨开蝴蝶片,弹簧弹起,筒中的箭就能弹肘出去。箭长7寸,嫉长l寸,每简装箭
12支。梅花袖箭,每次装箭6支,可连续发射。箭简径约为12一-15寸,览单发袖箭略粗。筒内有6个小管。中间1支,周露5艾,状如梅花瓣。每个筒上各有一蝴蝶汁控制芳关,匣盖之后有-」铁圈,发射一箭之后,须将筒劈旋砖一一矩角度,使之连续射出。
[筒子箭]
一种暗箭。竹简中装箭15一20支,箭长12尺。箭杆长7寸,镞长5寸,涂敷毒药。竹筒分为两截,后节为燕尾形,燕尾上有绊带,箭插入绊带中。发射时,用手持燕尾和箭用力掷出,力大者一次可发20艾,力小者发15支。
[流星箭]
即手发箭。使用时不用弓、直接以手甩出。铁箭杆中加铅4两,以加强重力。活来逐渐演变为镖。
[鞭箭]
手抛箭,与流星箭相似,发射时箭盛在铜馏子中,手抛铜溜子,箭顺铜馏子甩出。
[镖]
刀鞘末端的钢饰物。又是一种暗器。形如矛头,用以投掷伤人。
[标枪]
一种带镞的短投掷梭标,又称“投枪“、“投矛“、“短矛“、“镶枪“等。巧嫉和骨嫉标枪、在上旧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晚期)为狩猎武器。铁镞标枪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军队中郡曾装备过。希腊斯巴达人的轻装步兵可将标枪投掷20一60米远。古罗马重装步兵的投矛长约1,5一2米,重4一5公斤,其投矛有很长的铁尖安在木柄上,投掷30米。为使标枪投掷得更远,(达70一80米),有的标枪上装有皮带环,以使投掷力键著增加,在尚不懂使用弓箭的部落
(澳大利亚人)和不使用弓箭的部落
(阿留申群岛人),标枪是一种基本的投掷武器。在西欧,标枪一直流传至中世纪。在俄罗斯,标枪即为短投枪。在《梆戈尔远征记》一书
(公元12世纪)中首次提到标枪。在中国原始社会已有标枪,但到宋代才成为军队常规武器,又称“梭枪“。元朝蒙古军善用标枪,杆短另尖,枪有四角形、三角形、圆形数种,多数两端有刃,既可以马上刺敌,又可抛掷杀敌。明代军队中有一种两头带刃的标枪,长68厘米,枪刃长23力厘米。尖尾长7厘米,两头尖,中间粗,有姻长箭,两端都可以刺人,便于投掷。清代的标枪多用木竹为柄上加铁镞,略如明制。还有一种卫体用的标枪,枪杆较短,镞长6寸,木柄杆长1。8----1。9尺,重不到2斤。纯铁打造的标枪更短「全长不到2尺,重不过4斤,技艺精熟者可干50步内投中敌人。
[杰里德矛]
形似标枪的细短投矛,装于一不大的矛袋中、佩于年人腰带私侧。近东各国阿拉伯人称骑兵持矛操练为杰里德。15一17-世纪时,俄国也使用这种矛作战,后一段时期,“也叫杰里德矛。“Cy刀M口A“这一名词源自与“COBATb“一词有联系的古斯拉夫语“CyAM丛A》,COBATb“在古俄语中有“掷矛“的意思。这种短投枪长约一米,枪头很重,分为刃,裤,小管内插入一根轮而坚固的杆子-------枪杆。16一17世纪常在仟子尾部装上一个博簿的金属筒,以便较历从枪筒中抽出。
[投石带]
一种投掷武器,又称投石器。根据记载,古埃及的中王国时代
(约公元前川33一前1786年)它曾经出现在埃及军队中的努比亚雇佣军中。后来,手抛投石带广泛运用于古代世界(埃及、希腊、罗马波斯、印度、亚述、马其顿等国)和中世纪各国的军队。它是一条由兽皮或杆扔纤维做成的带开,中间部分宽,一端带有环扣,套世投石手手「或木柄止
(长鞭掷弹带),弹丸(鹅卵荷、金属球。16-17世纪时为榴弹)放干投石带宽部。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