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为了更好的进行文学帝国的扩张,更好的与主流文学界结合,成功运营了新浪BLOG的侯小强入主盛大文学出任CEO。第二年,在盛大文学举办的“全球写作大赛”,却让一份委托创作协议曝光。协议规定,作者所原创的稿件,所有版权将以“委托创作”的名义永久渡让给*****。在领取一次性稿酬之后,作者对自己的作品就仅仅拥有署名权了。
这种协议的好处显而易见,平台一方可以依靠大量无需再度分润的版权资源,大量终身归属于平台的版权资源,与外部版权需求方进行合作,攫取利润。而在这种合同所保护下的获得的额外利润,有时可以达到作品所创造的商业价值的80%以上。这是起点达至巅峰的业界领先地位的明证,也是迄今为止对作者创造价值最凶残的掠夺。
如果像起点名编特别白同学那样,作品多少有一些职业创作的味道也就算了,但在作者本人出具大纲、构思、人物乃至书名的时候,它怎么就委托创作了?在作者辛辛苦苦码了一年,他怎么就永远和作者没关系了?我可以充分理解这个协议背后的商业驱动,但我至今无法明白,写手出身的起点核心团队、悲天悯人的主流文化精英侯总,出于什么心理会放任这样的协议成为建立盛大文化帝国的基石。
第一次露面,是面向渴望成名的大赛选手;第二次露面,是整体买断的求稳作者;到第三次露面,就已经是没有任何额外报酬的分成作者了。这时,作者所面临的是,自己创作的作品在一个场合所创造的商业价值,自己可以拿到一部分,之后这部作品除了抄袭涉黄恶毒攻击社会主义,就和自己没有一毛钱关系了。这时,作者所听到的,就是爱签不签。
2010年,早已赚了很多钱的*****,被一个根本不怕赔钱的家伙,迎头来了一记闷棍。2008年开站之初混乱不堪的纵横,从2009年底到2011年初,前前后后从起点挖走了多位大神。沟通之顺利,转会之迅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无论有什么私情在,一个事实是,他们大多在老书即将完本的时候收到了新书的委托创作合同。
起点的回应是,加班加点四处联系中高层作者,尽力将原有合同统一替换为委托创作合同。一阵媒体上的喧嚣之后,以起点将运营近一年从未分润的无线版权收入拿出与作者分成,之后烟波散去,不了了之。
8、
起点在一系列危机中,所展现出的分析力、决断力、执行力,令人赞叹不已,也是类型在线上时代的核心舞台。但一家独大的市场地位和资本的本质,使得在缺乏竞争的环境下,它总会本能的优先考虑获得更大的利润。2010年集体跳槽事件,直接导致起点提升给予作者的稿酬待遇,并在随后开始分发本不在计划内的大量无线分成收入。
竞争所带来的变化,已经真切的发生在了作者群体之中,所以才有起点年会大家举杯遥祝转会纵横的诸位兄弟的八卦流传,才会有纵横主编新婚搞成了起点作者年会的场面出现。资本角逐的战场,因为这些同喜同悲的作者们,添了许多暖意。
即将到来的2012,除了赚了很多钱的起点、不怕亏钱的纵横,终于赚到了的17k,现在又多了坚信自己能赚到钱的腾讯,在门口扭扭捏捏琢磨怎么才能赚到钱的百度,加上进来一趟被吓回去了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赚到钱的淘宝……随着大鳄们开始起舞,戏台上越来越热闹了。
谁偷笑,谁知道。
9、
如果说获得版权是书站的生存命脉,由排行榜和推荐位所组成的榜单系统就是书站的运营基础。这是面对读者进行内容推介的主要阵地,也因此成为书站的权力场。排行与推荐的区别在于排行榜为用户行为产生的自动榜单,网站仅出于某种运营目的进行规则和特定作品的调控;推荐位则是完全由编辑部掌控的人工推荐资源。
当网站平台的流量越来越大,同期连载书籍越来越多的时候,网站所能拥有的推荐资源和排行榜位置分布、规则设定,就越来越重要。优秀的榜单系统,需要达到推荐效果明显、引导用户行为、顺应网站运营策略的三重目的。完整的即时明细榜单一般会在书库总列表或站内搜索引擎出显示。一般来说,信息越密集的网站,排行榜的作用就越大,因为用户本能的相信,由其他用户行为集聚而成的榜单,公信力更强。这是一种“很多人看过的书,我也不妨看看”的朴素心理。
排行榜可以按三种维度进行解读。一是行为类别,一般包括点击,数据基础是用户打开该作品所产生的PV;收藏,数据基础是在站内书架中收藏该作品的用户数量;推荐,数据基础是用户向其他站内用户推荐该作品的总次数。不同行为因用户所特别花费的时间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一般来说,点击表示该作品被关注的程度,收藏代表较忠实的用户规模,推荐表示总体好评程度。同等水准的作品,一般来说篇幅越长点击推荐就会越多。而收藏数据将关系到该作品在书站上的销售成绩。
第二种维度是产生行为的用户身份,分为游客、注册用户、付费用户三种;比如游客的点击在注册用户那里就会成为会员点击,而注册用户的推荐在付费用户那里就会成为鲜花、月票这类的站内增值产品。根据运营策略的要求,对不同身份的用户行为进行区别对待,是书站进行用户转化、培养消费习惯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已经获得最大关注的作品,往往在未来会获得更大的关注,这种集聚效应,使得各种自掏腰包刷重要榜单的行为成为必然。在起点,已经出现用户消费了一个月,回头把月票一卖,没准还能赚点的现象。
第三种维度是用户行为所针对的作品大类进行区分,在诸如玄幻、历史这样的顶级分类中,按序排列针对此类作品中各种不同用户不同行为的数据。这种分类榜单的作用,主要可以判别用户对不同类别作品的整体接收程度。但总的来说,是为了只想在具体类别中找书看的用户准备的,是为了各个分类频道准备的。
和大多数同学的观感不同,我始终觉得,依靠强大读者群体,起点在类型多元化上的努力,和对“叫好不叫座”作品的推荐上,始终是真切的付诸行动并且效果最大的。这里面的主力,当然是三江阁。自开局沉闷的《兽血沸腾》通过三江阁推荐一炮而红后,三江在起点中的地位就被确立起来。而在日后的岁月中,也确实有不少相对小众的作品,经由三江的推荐得到更大的成功。
除了类似这样由站方刻意控制的独立版块,书站的大部分推荐位置,会按照重要性的不同,按编辑部拟定的规则,分时段安排给站内所有符合相应条件的签约作品。
书站的榜单政策与其说是网站的态度,不如说是商业化运营下的书站对站内用户的行为分析,哪种榜单能得到更多用户的关注,哪种规则更受用户的欢迎,用户的不同行为如何区分价值的大小?起点首页充斥着“小白书”的现象,站方并不应受到更多的指责,因为那是更大基数的读者愿意投注更大热情下的自然产物。而多年来针对排行榜的刷票行为愈演愈烈,但针对推荐位的“买卖黑金”丑闻却几乎没有,这也是网站自律和努力的一种体现。
至此,这一部分主要对象是新入行的投资人,如何判定现有书站的榜单,应该从什么角度设计自己网站的榜单,在什么时刻需要对现有榜单进行调整?看过上面这些榜单的解释后,你需要铭记一点,榜单的首要作用是有效的推荐,所以集聚效应是最为重要的,在站内总共只有几百本良莠不齐的作品时,在网站总共只有几万PV时,无论你准备什么榜单,在首页留出20个位置,都已经足够了。
10、
大型书站因为内容提供而产生的用户黏性,比资讯类门户要高的多,而付费用户比例较高的特点,也让它们展开各项站内增值业务相对顺利。主要包括月票、鲜花、盖章这样的付费用户道具,结合榜单政策,让一本书的读者可以更好的用消费行为来帮助作者提升影响、扩散作品。起点历史悠久精彩不断的月票大战,已经养活了一条龙的票贩子、高级vip用户,也为起点不断累积着大量订阅之外的收入,这是非常成功的站内增值服务。
起点推出的打赏功能,指的是用户可以直接给予指定作者“小费”。这一行为模式有效的满足了高消费能力用户的表现****,也有效的满足了死忠读者的消费冲动,在优秀作者可以获得额外收入的同时,也让作者与读者的互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号召力强的作者甚至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得到远超作品订阅所带来的收入,高消费能力的铁杆读者数量,成为一线作者比拼实力的又一个指标。在不断刷新的打赏记录的明证下,“打赏”这个略有旧时代贬义偏向的称谓,让不少感觉受到侮辱愤愤不平的作者,很快就放开了心结。这种创新模式的成功,也迅速成为其它书站效仿的对象。
起点新推出的分享功能,指的是用户可以订阅多份收费章节,并免费分发给其他用户。这种模式的目的在于运用高消费能力粉丝的力量,进行作品推广,而网站和作者在此过程中并不会有利益上的损失。目前效果还有待观察。
打赏与分享是一把双刃剑,此前书站运营主要依靠用户所产生的内容消费,此后则在各个畅销作品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开始产生大量新增的“追星消费”。如果说起点对芒果台著名女性向节目中的PK模仿并不出色,那么这种基于粉丝团模式下产生的增值收入,则大获成功。但从这一时刻起,一线作者也开始拥有了更多的资源,高消费能力的铁杆粉丝,开始让他们面对强势无比的平台时,多了一些筹码,多了一条退路。书站平台开始从大型直营书店的模式,增加了一些商户包柜台的色彩。
增值服务是书站相比实体渠道的另一个优势,在普通消费渠道,一个读者对作者的支持,绝大部分只能表现为一本正版书籍的购买。而在网络上,一次性万元、十万元的不求回报的消费,只需要动动手指头。这种效果显著的增值效应,使得绝大部分网络作家,根本不需要抛头露面假扮公知,就可以凭借更少的粉丝,活的更加滋润。
实体书出版,影视改编,页游、网游改编……更多的版权销售方式和销售渠道随着书友群体的扩大而被一一开发出来,也有运营平台试图尝试广告分成的内容营销模式。只是这些对金字塔结构中的绝大部分参与者而已意义还不重要,在此就不多作赘述。
11、
大型书站作为线上时代的中心舞台,它们的行为模式、动因及其逻辑,理应获得仔细的阐述。书站正是通过上面这些网站设计的改进、运营规则的调整、版权政策的改变等行为,集聚、放大、培养、改变用户的行为习惯,巩固和加强自身的平台优势。
在实践中,榜单竞争激烈的类别和榜单一片死寂的类别,都可能会产生重要的创意作品,不同的表象下隐藏着同样的“穷则变”的需求。在平台以外的用户看来,有时候莫名其妙的持续高强度戏份,是非常讨厌的,但它或许是因为正好赶上双倍月票的时候,作者在疯狂的煽动铁杆投票。
而在所有这些影响中,买断已经证明了对作者创作状态的强大作用力。不同作者在买断状态下的创作表现各不相同,更为自己长久未来打算的,普遍赢得了老白读者的称赞;捧着铁饭碗冲劲有所衰退的作者,使得书站编辑和读者一片悲观。打赏的成功则使得对一部分顶级作者来说,讨好核心读者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过吸纳潜在读者,“更多尝试”的努力进一步被“保持优势”的目标所左右。总的来看,越红的书越要写久一些、筹备新书时不要写自己没成功过的类型、作品表现上的数据化倾向,已经成为这两年一线作者新的共识。而这已经进一步加剧了老读者对作者重复自我的普遍创作趋势的哀叹,只是这种意愿在消费力上缺乏明显证明,还只能通过间或出现的新锐作品来进行观察判断。
另一方面,书站间的竞争又会对不同类型的,产生一些风格上的影响。比如17k已经证明过的在历史和都市领域是新的书站较易获得突破的类型,但因为母公司的网游改编需求,纵横的多位一线作者,还是选择了玄幻仙侠类型进行创作。
最后,虽然书站在反盗版的道路上做了很多努力,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盗贴站的增多,整体环境绝不能说有所好转。书站在未来很可能走上不再依靠作品盈利的道路,只要众多的作品能够为书站集聚足够的消费用户,书站可能在竞争之下将盈利的目标仅限于各种广告与增值服务上,而将读者本身产生的收入完全反馈回作者群体。这可能是作者的福音,可能是读者的福音,但绝不是此刻还没加入这场资本战争的未来入场者的福音。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