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到城内看着熙熙攘攘的来往人群姚平仲敞开道袍抹一抹额头上的汗水向着虞允文苦着脸道:“都要交八月了天还是这么热。”
虞允文的脸也是热的通红却不象姚平仲那么随意一头长仍然束的齐整衣袍也是穿的严实。
听到姚平仲抱怨再看他袒胸露臂虞允文先是一笑然后又叹道:“人都说八水绕长安现在竟成了这般模样。咱们一路赶来天旱的厉害沟渠都干涸了只怕连渭河也可以平趟过去了。”
姚平仲虽然是武将需得精通地理却不如虞允文这样对环境优心。听到他这么感慨便大大咧咧答道:“关中败坏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咱们太祖、太宗、真宗三代皇帝都有想迁都关中的意思就是因为漕运不顺只得放弃。定都东京不也是很好天朝上国之都他国无法比拟。”
虞允文瞪他一眼道:“几位皇帝为什么想迁都姚兄不明白么?”
姚平仲无所谓一笑答道:“地利之险算得什么若是陛下当年是现在的作法女真人过的了河又如何?东京城内外大军几十万怕个鸟!”
两人的对答很是隐讳其实说的也很是简单。
宋自立国以来就面临着迁都的大难题和困局。当今朱温篡唐自立洛阳长安都被毁坏关中疲敝不能供给军队和朝廷只得迁往大梁从此之后五代中的各国都开始在汴梁定都。
宋太祖篡周立宋后先是因循在汴粱立都改为东京。然后时隔不久便开始寻找合适的替代地点。
若以供给京城禁军和文武百官及皇室的便利来说东京无疑是最佳的地点。无数河流连接着东京城与江南的联系粮食和各种城市所需的物品。可以用最小的代价运到东京城内。也正因如此。东京城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繁华富足的大都市。
或者在城市规划上东京不如长安但是在富足程度和辐射周边经济的能力上。宋地东京远远过唐的长安。
只是有利便有弊与当年八水绕长安有潼关肴谷之险地关中相比坐落在中原腹地的东京却在防御上处于极其薄弱的状度。
由南向北也好。由北向南也罢东京都处于一个极攻难守地况态。自石敬塘献上幽云十六州后北方的契丹和女真都可以轻松的自长城沿线南下由着一马平川的河北平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攻到黄河岸边只需渡过黄河。便可以直到东京城下。
这样的形式对一个国家地都来说显然是一种致命的危胁。
因是此故自宋开国迁都长安或是洛阳一说便一直没有停止。
而关中的败落和漕运的庞大代价却使得迁都越来越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虞允文与姚平仲江南游历至陕西沿途考虑风土人情。金兵驻防情形待路过旧都时。虽然姚平仲忍不住抛洒下几滴眼泪心情极为激荡。两人都都有相同的见解都觉得就算是能在某个阶段击败金兵然而还都东京并不是一个上好的选择。
待进入到关中地界却又是另一番模样。
大地干裂到处是光秃秃地黄色高山和深谷因为持续的干旱大河无水小河断流又没有可资利用的水利工程结果便是大规模的农业减产甚至绝收。
两人一路行走虽然看到了各地的防御森严官府也在尽全力帮助农民并不是不管不顾怎奈时代的局限性和积弊已久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皇帝身在长安虽然力求节俭整个陕西的供给仍然要远出以往。
如此一来等若是以全国的力量往着关中输血。
他们自然不会知道此次关中大旱在史书上也有明确地记载是整个大6气候变化所致倒不是年年如此。
待到长安城内时以姚平仲经验之丰富虞允文天资之高自然知道暂且驻跸长安尚不是问题若是长此下去却只是拖疲整个国家的力量而地利之优却退而其次并不足以为这一场抗金之战带来胜利。
虞允文尚是年轻心里想着人能胜天贪图着关中之利。而姚平仲却是老成也好保守也罢心里再也没有迁都地考量。
两人此时虽然是白身一个却是宋军宿将一个是少年英杰只要一个肯出来低头向皇帝求官一个肯去应试则必定前途无量。
临安苗刘兵变两人虽然拒绝保举却也知道在这场兵变中的表现是就上达天听。
这几月来皇帝不断暗中派人寻找他们也是明证。
此次来到长安却也是虞允文知道今秋将恢复进士考试既然决意出来做官自然要先去大比考试然后才好方便行事。
姚平仲无可不可心里一面犹豫一面也跃跃欲试借由着陪伴虞允文地理由相随这个年轻小友一同前来。
两人沿途搭伴记录山河险要观察民心人情交情已是越来越深而这样的经历无论是对老成的姚平仲还是年轻的虞允文都是难得的经验。
此时虽然天热到得天子脚下虽然烈日当头却也并不怎么觉得辛苦。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