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萧让提交日期:2007-1-3016:26:00
号称历史正剧的82集唐剧《贞观长歌》被列为央视开年大戏隆重播出,声势造得不小,一会儿“没有唐史基础看不下来”,一会儿“一部中国人崛起的灿烂篇章”“唐初战争与和平的雄浑史诗”,无形把人胃口吊得老高。等到分集介绍下来,大呼上当,怎么战争与和平的雄浑史诗变成了六条爱情主线了?本来也不以为意,这年头的戏说唐剧多了,小绵羊版的武则天和圣斗士版的李世民都忍了,有虾米忍不了的,真到了忍不了的地步不看就是了。
8过吴子牛导演实在人如其名,牛叉到极点,乱拍一气还不准人说,网友发泄几句就成了黑。看看吴导演的回应:
有网友在网上发帖指出剧中情节、造型与史实不符:“贞观长歌是住着汉王朝的宫殿,穿着不知哪个朝代的服饰,表演着清宫廷内的斗争戏,俨然一部穿越历史的搞笑剧。”、“请不要打着历史正剧的幌子,污蔑历史二字,看完这剧后李世民不像是唐太宗,倒像是戏说乾隆。”
——对此,吴子牛有些气愤地说:“谁要想在《贞观长歌》的史实上挑刺,那就是鸡蛋碰石头!”他告诉记者,《贞观长歌》不仅请来了中国唐史研究会会长做总顾问,还有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7位唐史教授作为历史顾问,其中有一位教授还参与了全程跟组拍摄,“《贞观长歌》中每一件衣服、每一个道具都有历史学家的考证,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考究的唐史电视剧。”
好一个“谁要想在《贞观长歌》的史实上挑刺,那就是鸡蛋碰石头!”大导演都这么说了,不扔他几个鸡蛋岂非对不起他^_^<贞观长歌>号称大牌云集,我对这个提法没有丝毫意见,如果这个“大”指的是年龄的话。唐国强的太宗,韩再芬的长孙,两人加起来超过一百岁,拜托,小李死的时候都没唐大爷现在的年纪大!不否认唐某年轻时也粉嫩过一阵子,可是年纪大了就要服老,老黄瓜刷绿漆刷上瘾了是不是?《大唐情史》丢人现眼一回也就够了,一而再再而三的考验观众耐心,真是忍他很久了。人要知道爱惜羽毛,看他拍的那个不孕不育广告不停的荼毒眼球,就已经有够恶心。拍雍正的那一套直接嫁接到李世民身上,十足的清宫风味。后宫里一窝子拈酸吃醋上版唐版金枝余孽,丝毫没有皇后母仪天下的风范,这跟清宫剧有虾米区别?
俺不知道安康公主虾米时候变得这么大牌,俺也没想通罗艺虾米时候变得这么骠悍,堂堂大唐皇帝居然要送自己的嫡长子给他做人质,嫡长子哎,这是个虾米概念!!!简直跟至尊红颜里李治把自己的皇后送到匈奴去有一拼,我没说错,是匈奴。20来岁的李承乾出现的时候俺很欣慰,想到一句话:“国有长君,社稷之福。”8过俺记得那时候承乾才8、9岁?还有,李承乾虾米时候和李恪争位了?他的对手一直都是李泰好不好?随便说几点,大家补充^_^
Ps.实在讨厌那个英国人铁林张,有人说他嚣张?寒,米觉得。他所有的演技用一个泻药广告就可以概括,吹胡子瞪眼做不通状,哈哈大笑做畅快状。俺承认对他有成见^@^
天地良心,俺不是黑也不是托,就是看吴牛牛大导演的那句话不爽:“谁要想在《贞观长歌》的史实上挑刺,那就是鸡蛋碰石头!”笑,隆重推出2007年度流行语候选:
——做人不能太吴子牛。
作者:史蠹回复日期:2007-1-3016:31:29
历史正剧不是历史,虚构杜撰都可以容许,但是拜托,找一个会讲故事会说话的编剧好不好?找一个稍微敬业点的化妆师好不好?
故事结构一塌糊涂,台词一句比一句白痴,二十九岁的人硬生生化妆成年过半百……(老唐上了年纪不假,当年刘晓庆版的武则天,四十多岁的人化妆成十四岁,那化妆师的工作态度还是值得称赞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正面刻画长孙皇后这个人物,是编剧无能怯懦的表现,在编剧们的心中,原配夫妻一定没啥感情戏可言,没有第三者插足或者偏房专宠的皇帝就没有后宫戏可拍,李世民最爱的如果是长孙,那么观众就不爱看他们的电视剧……这不是媚俗,这不是低级趣味,这是缺钙,编剧们没有勇气去描写刻画他们以为没有市场的东西……
要知道,李世民的长孙之间的感情戏能否有市场,并不是观众说了算的,是编剧说了算,你的故事精彩,台词精彩,情节巧妙,观众就跟着编剧走,你的故事差劲,台词蹩脚,情节粗糙,即使你再拼命迎合观众的心理,观众照样抛弃你!
中国的编剧啊,什么时候能够正眼来描写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呜呼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贞观年中国政治核心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貌似与大清朝的军机处没球区别,魏征一上来就被定义为了“谏臣”,这就是历史学家的水准????呜呼……
北宋以前,议政时宰相们是坐着的,连这样的常识都罔顾了,盛唐风采何存?十几年前的唐明皇,王冰出演的宋璟坐在皇帝面前悠然翘起二郎腿,导演难道连学学人家先贤典范都不会?
看到李承乾和李恪出场,俺由衷高呼一句:“国有长君,社稷之福”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侯景回复日期:2007-1-3016:37:00
(注,本文部分采用唐风群的聊天记录)
本来不想多说什么。但是吴子牛TMD也太嚣张了。实在看不下去了。
本来么,对《贞观长歌》这垃圾片也没抱什么希望。当年老唐演《大唐情史》,《大唐歌飞》这样的垃圾戏说片偶都认了。再不济,也还有何润东版的“情王”垫底。
这剧情介绍和片花也是早在去年就看过了,为此当时偶还专门写了个片花的观后感。
这些年,戏说的垃圾片多了去了。本不足为怪。多一部《贞观长歌》本也没什么。
TMD吴子牛还偏偏嘴硬,他没看过书就罢了,还大言不惭,明明拍的是垃圾,还要号称史诗正剧。到了还死不认错,死抗到底,竟然还好意思抬出号称“唐史研究会会长作总顾问,北大人大七个唐史教授顾问”的牌子来,唐史学界的人都被老吴丢尽了。
偶不知道这唐史研究会会长是不是武汉大学的朱雷教授,也不知道这北大人大的七个唐史教授顾问当中有没有王小甫先生(既然请到了北大的唐史教授,估计在北大主讲唐史的老王想来是跑不掉的了)。如果真是这班人的话,我不得不说,实在是太遗憾了,王小甫先生不如闭关多练练跟薛宗正先生打嘴炮的功夫。(当然,老薛这人又顽固又偏执,闹笑话也不少,但是毕竟人家五十年代的北大毕业生啊,比老王这样90年代的北大博士还是强些的。)
当然,如果只是吴子牛先生撤虎皮做大旗的话那也没关系。朱先生,王先生最好及早出来澄清相关事项,免得拖累唐史学界,丢国学的脸。
偶现在大致看了前四集。就把前四集的BUG能够回忆起来的逐条列出。
一,第一个镜头老唐坐的那把龙椅款式就不对。唐初皇帝是不可能坐椅子的(后时候还没有后代椅子样的东西)。那时候一般坐的东西称之为“床”,当然这个“床”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床。那时的“床”也分很多种,比如有个称之为“胡床”的东西,其实就是现代的小马扎,当时部队行军打仗,很多士兵就要带上“胡床”。要学习当时人的坐法和坐具,建议吴子牛看《贞观之治》。(这个BUG以后重复出现偶就不重复了)
二,李世民和武将们士兵们的装束完全胡扯。吴子牛大概忘了有支部队叫玄甲军。或者是这帮垃圾拍猪尾巴戏拍上瘾了一下子转不过弯来,非要在前胸后背弄个圆圈整个大字不行。铠甲看来是所谓的满遗设计的
三,文官服饰也是胡扯。纹饰的乱用就不说了,就连有些下级官员几品该用什么颜色也没搞清楚。
四,连当时皇帝服装要用什么颜色都没搞清楚。唐代皇帝朝服不是明黄色的。
五,宫殿建筑规格形式的错误别人说过了我不说。
六,小人物的服装和女演员的服装,大概也没有导演能够做到不出错。忍了。
七,道具兵器。好像一开始就看到了很多的戟。唐代不流行这种兵器。戟魏晋时就退出战场了,主要作为仪仗保留着。好像多次出现很多的弯刀。唐初不流行弯刀。唐初最流行的单兵配备的是直刃的横刀。(刀刃弯曲是贞观以后到开元年间逐步演变成的。偶去昭陵的几个陪葬墓看过。从贞观永徽时代死的李世民的大臣亲戚的陪葬墓的壁画来看,当时用的战刀都还是直刃的。)
八,还是兵器。步兵能射一百步,骑兵能射一百五十步。骑兵比步兵射的远一半。完全没常识。吴子牛最好去翻翻《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和《李卫公兵法辑注》。通常骑弓的射程只有步弓的百分之六十至七十。至于突厥强弩能射三百步就更加胡扯了。弩在中国的大规模应用正是中原部队相对于突厥人超前的先进科技的体现。
九,下面开始情节相关的,罗艺一张嘴便是“李世民手下都是乌合之众”。搞笑。罗艺不过隋末一割据幽州的地方豪强而已。也亏他竟然能对一群征战天下的谋臣猛将说出乌合之众这四个字。何况罗艺刚被李渊下了大牢,放出来没多久。(罗艺入朝之前是幽州的头头,被李渊下狱之后放出来去的是泾州,叛逃之后采去的豳州,不是幽州。豳州在陕西,幽州在河北)
十,罗艺太强悍了,李世民都送子入质。居然把自己的嫡长子拿去入质。挑个人质去罗艺哪里的时候,就好像要亡国了一样,说真的,放在北宋末年挺合适。
史实是,罗艺其实一造反,很快就挂掉了。因为这人在河北可能还有点人望,在陕西则根本没人听他的。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