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家里的旧凳子,准备工作到此结束,剩下的就是到集市上开张了。
陈剑南背起书篓,拿起凳子出门,小妹也跟在了后面。
他好说歹说,小妹就是不听,硬要跟他一起去集市,嘴上说是帮助他照看摊位,陈剑南知道,小妹担心他放不下脸面,特意去为他鼓劲的。
内心掠过一丝感动,陈剑南不再拒绝,与小妹一起向镇上集市行去。
日上三竿,集市上人来人往,一派热闹景象。
兄妹俩在集市边上,寻一处方寸之地,放下背篓,拿出一干工具,再把背篓倒放在地上,摆上笔墨纸砚。
陈剑南摆好凳子坐上,铺纸磨墨,代写书信正式开始。
“哟,这不是善河村的野猪秀才吗?不在家里读书,跑来给人写书信,文人多作怪啊!”
“我看不是作怪,八成是没钱过日子喽,靠小妹养活,终究是不是办法!”
“我们村有个外地人,他经常念叨要给家人写信,自己却不识字,不如我告诉他集市上有个专门给人写信的秀才,看他愿不愿意过来。”
“我们村也有人,我也去告知一声。”
一个时辰过去,陈剑南的生意没接到一个,倒是不少看笑话的人免费帮忙打了广告。
陈剑南静静坐着,对周围人的评论充耳不闻,他来时特意带了两本书,此刻正看得聚精会神。
小妹坐在一旁,时而看看哥哥,时而看看来往人群,学习哥哥的性子,别人说话她也不插嘴,乐得自在。
又过了一会。
一个年近四旬的布衣大汉走过来,神情颇为激动,打量了下陈剑南,暗暗点头,问道:“听说你帮人写信?”
“是的,写一页纸两文钱。”有生意上门,陈剑南放下书籍招呼道。
布衣大汉掏出四文钱,道:“给我写两页!”
纸是宣纸,陈剑南根据前世记忆,宣纸产于唐朝年间,他没想到大庆朝也生产宣纸。
纸已铺好,陈剑南提笔,根据布衣大汉所说的内容,加以润色,不到一刻功夫,两页宣纸已写满。
待墨迹风干,将纸折好,交给布衣大汉,布衣大汉憨憨一笑,接过书信满意而去。
写字练字,本就是书生必做之事,如今既能练字,又能赚钱,可谓一举两得。
虽说赚得不多,但也够兄妹两人解决燃眉之急。
“哥,真棒!”陈剑南把四文钱交到小妹手中,小妹欣喜称赞。
“妹妹,哥赚到钱了,你去买个烧饼吃吧。”从早上到现在,兄妹俩还未进食。
小妹摇头道:“哥,我不饿,来写信的人不多,钱要留着,万一哪天没生意了……”
陈剑南自然明白小妹的意思,他轻叹一声,重新铺好宣纸,下一笔生意。
时间不久,又一个人前来写信。
之前那帮人的广告没白做,日落西山之前,陈剑南做了七笔生意,有写一页的,也有写两页的。
陈剑心把手里的铜钱数了一遍又一遍,足足十二文钱,虽然不多,但也相当于她做四天活的工钱。
直到天色近晚,集市上少有人走动,陈剑南收好笔墨纸砚,背上背篓,与小妹买了四个馒头,一大块肉,心满意足地回家。
“四个馒头两文钱,猪肉五文钱,哥,我们还剩下五文钱!”陈剑心开心至极,将手里的铜钱紧紧攥着。
这一晚上,兄妹俩如同过年,吃得饱,又有肉吃。
陈剑心吃了一个馒头,剩下的三个,全部进了陈剑南肚子。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陈剑南打个饱嗝,好不惬意。
一夜无话。
第二日,兄妹俩早早地起床,收拾好后便往镇上集市赶去。
早上人多,前来写信的也会比昨日多些。
整个集市上,只有陈剑南一个人替人写信,昨日前来写信的人,回到家里免不了帮忙宣传一番,今天来的人就更多了。
傍晚时分,陈剑南揉了揉发酸的手腕,今天一共写了二十二页纸,对他这个瘦弱书生来说,算是不小的体力消耗。
好在回报也是极其丰富的,一天赚二十二文钱,陈剑心之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
生意一天好过一天,一连三日,赚了近百文钱。
如此算来,兄妹俩到过年时,添几件新衣裳,过一个肥年没多大问题。
然而,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竞争。;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