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即小篆。
②《仓颉篇》:已佚,现有王国维辑本《重辑仓颉篇》。
中车府令:主管皇帝车马的长官。
《爰历篇》已佚。
胡毋敬:复姓。《博学篇》亦佚。
汉人将三书统称《仓颉篇》或《三仓》。
或颇省改:有些多多少少的省略变动。
这种变动大约有减少笔画和调整部件位置两种情况。
③官狱职务:行政和诉讼事务。
④隶书:把小篆心圆多曲线的笔画,简化为平直方正的笔画。隶书是汉字形体变化的一个转折点。
《汉书?艺文志》言隶书之名因“施之于徒隶也”。
约易:简单易写。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shū]书,八曰隶书。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zhòu]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注释〕
自尔:从那时。
刻符:专用在符信上刻写的字形。
虫书:又称鸟书、鸟虫书,字中有的笔画的起始、结尾,画饰为鸟头、虫身之形,一般用于旗帜。
摹印:用于玺印。
署书:用于封签、题名。
殳书:用于镌刻在兵器上。
以上后六种,就文字体制来说,仍是小篆,但具有美术字的符点。
草书:它实际上不是一种字体,是为便利书写的一种副书。
②尉律:关于廷尉的规定。秦朝掌管刑律的官叫廷尉,简称尉。
讽、籀都是读之义,指会认读。所以的是小篆。
③郡移太史并课:郡县转送太史令,把认读小篆九千同八体字合并考试。
④不正:不正确。举劾:举,提出来;劾,批评。
⑤不课:不考试。小学不修:不研究文字学。莫达:不能通晓。
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
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yuán]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
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zuǎn]篇。
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
〔注释〕
从受之:跟着“通仓颉读(dòu)者”学习。
②礼等:爰礼等。
元士:魁首。
《训纂篇》:字书。60字为一章,34章,2040字。书已不存,清冯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有辑本。
《汉书艺文志》:“至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廷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篆篇》。”
③略存:大略保存下来了。
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zhēn]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
时有六书。
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
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
三曰篆书,即小篆。
四曰左书,即秦隶书。
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
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
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fān]信也。
壁中书者,鲁共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
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
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pǒ,不可]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
〔注释〕
亡新居摄:指王莽摄政。
王莽代汉后国号称“新”,“亡”指它被刘秀所灭。
“亡新”犹言“伪新”。应制:奉皇帝之命。
②六书:六种字体。与文字构制的“六书”不同。
③左书:左即“佐”意。以“佐”相称,知当时法定的标准字体仍为小篆。
④鲁恭王:汉景帝之子刘余,封国在鲁,谥号为恭。
他为了扩大王府,拆毁了一些孔府房屋,在夹壁中发现一些前代藏书。
字体头粗尾细,形似蝌蚪,称“蝌蚪文”,又称“孔壁古文”。
实际是六国文字。
⑤鼎彝:鼎是炊具,彝是酒器,泛指青铜器。铭:铸在青铜上的铭文用字。
⑥汉字更远的历史状况虽不可再见到,但详情的大略可以做些解说。
而世人大共非訾[zǐ毁谤],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wě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
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miù]于史籀。鄙夫俗儒,翫[wán同“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zhǐ同“旨”]。
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僊[xiān,同“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yù],岂不悖[bè哉!
〔注释〕
“大共非訾”句:大都是非议毁谤讲说古文字的人,认为都是好弄奇怪的人。
故:故意。诡更正文:弄假改变字的正确写法。
乡壁虚造:向壁伪造。
“乡”通“向”。不可知之收:不可理解的错字。
②诸生:今文家博士们。
醓字同喧,喧称,即嚷着说。
父子相传:即一代一代传授下来。
③猥:曲,卑贱。
猥曰:鄙陋地说。
马头人为长:长字的古文作,隶体变成,当时有的人按隶体说它的上部是马字的头部,下部是人字。
斗字:金文作,篆体为。
汉隶作,当时被分析为“人持十(升)为斗”的会意字。
单体的虫音huǐ,即虺字的初体,指覆蛇。
字形为。
双体的虫虫是昆虫的昆字的初体。
三体的虫,是总称的虫类义。
“虫者,,屈中也”是说中字的长竖下部弯曲,就成虫字。
许慎认为这三个字形体的解释都是不对的,是由于不知字形的演变所致。
④廷尉解释法律条文,错到竟然用字形的误解来解释法律。
⑤苛人受钱:汉代律令中有“诃人受钱”一条。
是说诃责审案人接受贿赂。
“诃”字用“苛”字或“]止可”字作通假,当时的隶书俗体又写成“可(苛)人钱”句讲成:不再审理而钩取被审者的钱。
⑥卖弄他们习以为常的错误说法,拒绝接受很少听到的正确解释。
⑦通学:通达合理的学问。
字例之条:字形的规律,即六书。怪旧艺而善野言:对传统的解释感到奇怪,喜欢道听途说。
究洞:深知圣人深奥隐微的旨意。
⑧幼子承诏:幼子指学僮:承诏谓师之教告。秦汉以前,“诏”字有一般的“教训”义,不专用于帝王的文书命令。神仙之术:指传说中的黄帝死时乘龙升天。
既然《他颉篇》是黄帝所作,要“幼子承诏”继位,由此可知书中必记有黄帝升天的仙术。
这是望文生义者的错误推理。
⑨迷误不谕:执迷不悟。
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
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quē]文,今亡矣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
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
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
〔注释〕
引句见《尚书?益稷》,意为,我要看古人的图像。
②穿凿:牵强附会。
③引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意思是:我还赶上看到史书里有阙疑的话。
古人的阙疑以待知者,就好比自己有马而不调习,借给善驾驭马的人骑着来调习。
现在人没有这种态度了。
④孔子这话就是批评那不知还不问的态度。
⑤那些人凭着主观猜想作解释,是非就没有正确的标准,天花乱坠的邪说,使学习者疑惑。
⑥经艺:经学,指六经。⑦本:基本,即指文字。
道:指文句要表达的意思。
啧(é):通“赜”,精微,深奥。对文字的意思理解正确了,文句要说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也就能认识天下最深奥的道理而不会认识混乱。
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
信而有证,稽譔[zhuàn同“撰”]其说。
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zhǐ同“旨”]。
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万物咸睹,靡不兼载。
厥[jué]谊不昭,爰[yuán]明以喻。
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
其于所不知,盖阙[quē]如也。
〔注释〕
②现在解说篆体,也结合着解说古文、籀文,广泛地采纳了高明学者或大或小的见解。
②只要是可靠而有根据,我都搜集起来,加以介绍。
理群类:整理出各种头绪条理。达种:讲明奥妙之所在。同“旨”。
③分别部居:分成540部,各归其类。
杂厕:杂乱堆积。厕,通“侧”。
④表示万事万物的字,没有不收在书中的。
⑤如果有那些宁的意思不明显,就援引经黄作解说。
⑥厥:其。谊:义也。
⑦《易》,孟氏:汉代孟喜对《易经》的讲解。孔氏:汉代孔安国。毛氏:汉代毛亨。凡是没有注明学者名字的经典,按段玉裁的意见,是因为许慎对此经“学无所主”,即不采一家之言。
⑧阙如:缺然。只好存疑,缺而不论。“如”是形容词词尾。又如“镇定自如”、“突如其来”、“空空如也”中,“如”都是词尾。;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