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明尊> 第二十九回 大泽龙蛇 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九回 大泽龙蛇 五(1 / 1)



这些天来,齐天一直记挂着钟孝一行何时能从镇江回来。眼见着明教就要起事,如果钟孝他们再晚回来,恐怕路上就会有麻烦了。

“何时回来的?路上可顺利?”齐天忙不迭问。

“午时前就到了庄子,听得齐相公到了此处,我和军师讨了个空,便来了。”

齐天看了左右,欲言又止,钟孝知道他想问什么,压低声音道:“相公放心,一切顺当,那人已在庄内安置妥当。”

一听陈东已经来到钟家庄,齐天登时脸上露出喜色,连声道“好!好!我这就回庄。”

钟孝听了这话,面孔上却显出古怪的神色,忸怩了一下,小声说道:“相公还是等歇再去的好……”

“嗯?”齐天不解地看向钟孝,钟孝的表情更加尴尬起来,过了片刻,才又道:“回相公,蒙汗药的药劲还没过呢……估摸着天黑下来,他方会醒来。”

齐天听了又好气又好笑,忙把钟孝拉到一边去问个究竟……

原来,按照军机院的命令,钟孝带着多目堂几个手下一路风餐露宿,马不停蹄赶到镇江后打听出陈东的住所,立即登门拜访,说钟相奉李纲之命要招募荆楚乡民去汴梁城救援,想请陈东去军中做参谋。陈东听了,虽然对钟相的行为称赞不已,但一说到来武陵却是犹豫不决。这样过了两日,最后陈东还是对天天登门的钟孝说自己不擅长战阵,婉言谢绝了钟孝的邀请。

这早在钟孝预料之中,他也不再和陈东纠缠,假意说自己要离开镇江回武陵了。等陈东来送行的时候,在酒里下了蒙汗药,麻倒了陈东,往准备好的车辆上一扔。转头又谎称陈东改变了心意,愿意去武陵,派手下骗来了陈东的家人……等陈东醒过来,发现自己已在去武陵的路上,登时火冒三丈……

钟孝一边说着一边留意着齐天的神色,他知道这个陈东是齐相公十分看重的人,是和钟使者点名要的,他陪着小心道:“那陈先生满口之乎者也,娘的,咱也搞不懂他说底都是甚么,属下字也识不得几个,说不来这些绕舌头的文话。”

说着钟孝嘿嘿坏笑了几声,“咱怕他不识起倒,声张起来惊动了于路官府,索性就每日价在饭食里给他下了蒙汗药,一路运了来。”

齐天哈哈笑了几声,这早在他预料之中,如果钟孝能说得陈东心甘情愿来武陵,那估计自己的武艺也能打得赢岳飞了。明教这些好汉大多没读过什么书,按现在话讲属于那种“红眉毛绿眼睛”的人物,象杨么这样念过几天私塾的都是凤毛麟角,他们擅长的是“月黑风高……”,下点蒙汗药那还不是小意思。

既然暂时不用去看陈东,接下来干什么去呢?夸奖了钟孝几句,齐天的眼神开始游移不定起来,严成方最是识眉知眼,开口道:“齐家阿叔,到前面去走走,不远处正在招兵,听闻好生热闹,带我们童子队去看一回吧。”

齐天看了一眼严成方,这小鬼头正满脸期待瞧着自己,他大概在营里呆的闷了。按自己和夏诚的意思,建立童子队除了想让明教首领的子弟们从小熟悉军营气氛,另外也是为了安全,把这些娃娃都聚在一起,打起仗来好照料。杨幺他们操练忙得团团转,哪顾得上这些生性好动的小孩儿。

正犹豫间,杨幺插口道:“兄长带他们去走走也好,一来兄长也可疏散一下,二来成方他们最近实在是闷的紧了,在这里也无他们什么事。”正说着他想起来一件事情,又道:

“钟使者提过,想将子全、子绪、子仪三位小哥儿也编到童子队来。子全、子绪两位小哥儿也倒罢了,一个十三、一个十岁,子仪小哥才儿六岁,若有个磕碰,我怎担当得起?还烦兄长和钟使者说一声为好。”

齐天拜见过钟相的夫人尹氏,这位贤惠明理的妇人和钟相一共生了四个儿子:钟子昂、钟子全、钟子绪、钟子仪。钟子昂已经是个英武青年,是教中可以独当一面的首领。其他三个儿子还未成年,杨么当然怕这三个地位特殊的孩子在童子队里出点什么意外,自己在教里众首领那里不好交待。

杨幺这么一说,旁边的严成方不乐意了,他开口说道:“杨家哥哥……不!将军!”严成方突然想起了自己现在已是杨么属下的身份,吐了下舌头,“那你为何把你家凡小哥儿编到童子队,他也不过七岁。”说着他从童子队里拉出一个还梳着小辫的小孩。

那“杨凡”长得很好看,象个漂亮的瓷娃娃,眉目间和杨幺非常象,一看就知道和杨幺是一母同胞。杨凡大概也继承了杨幺沉稳的性格,腼腆地抿嘴笑着,只把眼睛瞧向自己哥哥。

杨幺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道:“小凡去年已随我习武了,他吃得苦,磕碰两下也无碍的,怎能和钟家三位小哥儿相比?”他可能急于甩掉这群在营里碍手碍脚的跟屁虫,跟着一挥手道:“这个以后再说不迟,兄长意下如何,带成方他们去走走可好?”

见杨幺这么说,齐天想想自己左右无事,就点头应允了,严成方一蹦老高,吆喝着自己的小伙伴们前簇后拥着齐天一股脑开出了近卫营的营地。

多了这二百多叽叽喳喳半大孩子组成的“卫队”,齐天身边顿时热闹起来,一会这个小脑袋故意凑过来和自己搭讪两句,一会那几个小儿故意挺胸抬头阔步在自己眼前晃来晃去。钟孝旅途劳顿也不肯回庄休息,本是想随在齐天身后打听点近来明教的变化,结果根本插不上嘴。

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一路之上颇引人注目,严成方说的招兵地方离近卫营营地才三、四里地左右,等走到那里,跟上来看热闹的乡民和村中顽童已聚了不少。

武陵一带每个村子都有以“乡社”为掩护的明教组织,每个村中推举一个人领头,带着大家念经拜明尊、相互周济,在武陵其实用不着招兵,只需调配各村的明教青壮年信徒编入各支部队就行了。“钟相民兵”在各处设立的招兵场所一来是为了遮掩自己组织严密的情况,二来是为了吸收点其他明教势力没那么大的各县的农民。

宋朝建国后,订立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两类。乡村中的主户和客户,不是依据土著和客籍,而是以土地资产的有无来划分。

“主户”是指zhan有土地和资产而负担税役的人户。依据zhan有多少的不同,又分为五等。宋朝每三年登记一次,清查各等主户的资产和丁男数目,作为征收赋税和科派力役的依据。

一等户是zhan有土地几十顷上百顷,至少也有地几顷的大地主。二、三等户是占田较少的中、小地主。上三等户习惯上都叫做“上户”,象钟相王佐严奇他们按财产都算上户,《水浒传》里的晁盖、宋江也是上户。

四、五等户,习惯上又叫“下户”。四等户有资产四、五十贯,一般是有少量田地的自耕农。五等户只有更少的田地甚至全无田地。他们很多是半自耕农。一些没有产业的贫民也被列入五等户纳税,称无产税户。

“客户”除少数侨寓外地的小工商,主要是乡村的佃农。他们全无田地,主要依靠租种地主的田地为生。宋朝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编户,交纳身丁税和负担徭役。

由于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在一些地区消灭了大批大地主。贵族、地主的部曲、奴婢得到解放,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耕种无主田地或开垦荒田的自耕农和由原来的部曲转化的佃农,加上五代时期军阀混战和辽兵南侵,北方的农民有不少逃往南方,成为佃客。

因此,宋朝南方地区成为人口集中的地区。两浙路、江南东路生产最为发展,客户只占五分之一左右,自耕农的比例很大。一般来说客户的比例占到总户数越大,往往也就是地主对客户压榨最为酷烈的地带,荆湖南北路是客户较多的地区,占总户数约一半左石。

佃农又叫“佃客”、“浮客”,自己完全没有土地,租种地主的土地耕种,是农民中最贫苦的部分。一家大地主可有佃客几百户,甚至可有数千户。地主用地租和高利贷剥削、束缚着佃农,而且还可以用“换佃”的办法相威胁,加重盘剥。佃农就被紧紧地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水浒传》里祝家庄能组织几千自己的佃农和梁山起义军作战,就反映了这种状况。

宋代佃农受压榨最深,反抗性也最强,历次反抗斗争中,佃农始终是基本力量。

钟相和王佐严奇他们本身就是武陵辰阳等县的地主,受明教影响,这一带地区农民情况和荆楚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地主对农民的压榨要轻一些。

农民中还有大量的拥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北宋乡村“主户”中的四、五等户与客户的数目约略相当。但事实上他们当中有相当多的是兼作佃农的半自耕农,甚至完全是佃农。这是因为宋王朝为了榨取农民的赋税,租佃地主日地的半自耕农,虽然只有很少的土地,仍编入主户。第五等户中,大量的是半自耕农。但随着地主兼并土地和自耕农破产,也在逐渐增多。

拥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不向地主交租,却要对官府负担繁重的赋税和徭役,处境也很艰苦。自耕农、半自耕农靠耕种自己的小块土地,不能供给衣食,又不得不向地主借贷,遭受高利贷的严酷盆剥,最后只有陷于破产,仅有的土地也被地主吞并了去,沦为佃客。《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他们家就是这样情况。

佃农和自耕农、半自耕农受到残酷剥削,只有在耕种之余,“营求”副业作生计。山区靠漆楮竹木,河湖地带靠蒲苇荷芡或捉捕鱼虾。但这条生路,往往又要遭到官府的剥夺,迫使他们无以为生,只有起来反抗。自耕农、半自耕农在农民的反抗斗争中,也是重要力量。

和农民的处境不同,宋朝现任文武职官和州县胥吏、势要豪族称“形势户”,官员家属和他们的后代,都叫“官户”。形势户和官户享有兔役特权。官府给予所谓“官户”以压榨、统治农民的职权,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宋朝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象“衙前”,职责是代官府保管剥削来的“官物”,押送纲运,法定由一等户大地主充当。担当衙前职位,可免科配、折变,并授予官衔,三年一升,最高可到都知兵马使。

至于“里正”、“户长”、“乡书手”之类,相当于保甲长,职贡是代官府“课督赋税”。户长是里正的副手,乡书手助里正办理文书。里正向农民索税,可以捕人送县鞭打,是官府的凶恶爪牙。“里正”又号称“脂膏”,因为可以利用职权,从中贪污勒索,吸吮农民的膏血。宋朝法定“里正”由一等户轮流充当。“户长”由二等户,“乡书手”由三等户充当。

“耆长”、“弓手”、“壮丁”职责是“逐捕盗贼”,即帮助官府镇压农民的反抗。“耆长”由二等户轮充。弓手、壮丁由三等户轮充,属耆长指挥,但有时也要从四等户中抽取“壮丁”。

由于明教基本上控制了武陵等县的广大乡村,这些县里的这类职位也大都落入了明教教众手里,剩下少数不是明教教众而担任这类职务的地主惮于“乡社”声势,也不敢象其他地方那样过分胡为。

这些招兵地方来的人不少,本来若是去中原勤王,顶多会来一些活不下去的农民,可是最近明教用给“钟相民兵”筹备军需名义,煽动农民给官府抗税,并放出话来:如果哪处官府敢找农民麻烦,“钟相民兵”替他们出头!因此,不是明教教众的农民也纷纷想来加入。

至于来参加的农民,军机院倒不在乎人数,选拔的标准很严格,按齐天和明教首领们讲的思路:兵在精不在多,明教现在这些部队暂时够用了,多一两万未加训练又没受过明教教义熏陶的农民,不见得是好事。再说了,如果真举旗反抗,那时候不怕附近农民不蜂拥而至。

这个招兵点就是这样情况,刚靠近齐天就看见一群憨厚的农民正脸红脖子粗地围着一个负责招兵的小头目嚷嚷着……

——————————————————————————

卜冠遂兄,戚继光抗倭作战时,我记得他的“戚家军”的兵力最多时候达到了一万四千人左右,这些都是主要使用鸳鸯阵的,而面对的倭寇也经常是六七千人的部队,我在山海关军事纪念馆里看到过用泥人模拟的戚继光军阵,人数也很多。当时这个阵形给我的触动还是不小的,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灵活的阵法,我光用眼睛扫过去就觉得一股杀气。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