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大画师> 021 方家公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021 方家公子(1 / 1)



凌励边走边想,等待自己的人,恐怕就是昨日晚上老大人说的“桐城公子”吧?

这桐城公子姓方名以智,字密之,时年一十七岁,却在安庆府乃至江南颇有名气。十五岁就能背诵群经、子、史、略。而且喜爱西学,跟当时不多见的西方传教士接触频繁,对物理、天文、地理、医药、音律等颇有研究。此外,这位公子还学习技击之术有成,可以称得上是文武全才。

方以智出身世家。其祖父方大镇,曾任万历朝大理寺左少卿,治《易经》、《礼记》,著述宏富。其父亲方孔炤,万历四十四年进士,任兵部职方清吏司员外郎时,因指责著名的阉党崔呈秀而被革职,今年起用官复原职,却遇方大镇去世而丁忧在乡。因此,一直跟随其父在京师的方以智得以回乡。

凌励跟随通传的家人到后院二十三姨太的雅舍。这位姨太太也是安庆桐城人,出身书香门第,只因仰慕董其昌的才学为人,才不顾年纪悬殊和身份名声嫁作姨太太。时人对此有褒有贬,而江南风流雅士们却传之为美谈。

在门外呼报后进屋见礼,只见董金氏左手边坐着一英俊少年,虽然一身儒服,面貌略显幼稚,却是身材修长、宽肩细腰、颇有英武之气。凌励暗赞:果然象是文武全才的模样。

“痴儿,这就是表姑为你提起的西学博士,凌励凌大人,你且好生见礼。”董金氏请凌励坐下后就对方以智介绍着,“痴儿”之名则是爱称,原来方以智读书必求得真解才罢休,众人谓之为“痴”,亲人乃爱称其“痴儿”。

凌励主动起身,恰好与方以智同时作揖见礼。方以智连忙退后两步,再次作揖道:“大人乃朝廷命官、五经博士,不可折杀小生。”

凌励无奈,只得受了这位才子一拜。原来这读书人规矩就是如此,官和民分得很清楚,就算方以智出身世家,在没有取得功名时,也比凌励这个官员矮了几分,因此不能以平辈之礼相待。

董金氏见凌励有些尴尬,忙道:“以智正有许多疑惑请教博士呢,凌大人切不可藏私哦,我陪陪莲香姑娘去。”说着,董金氏看了方以智一眼出门而去。

方以智想来已经听董金氏介绍过凌励,此时忙道:“凌大人去苏州开西学馆,不知道以智能否同行入学呢?”

“方公子自然去得,昨晚凌励才听得夫人说起公子,实不相瞒,凌励正想寻一得力助手推广西学,就怕耽误了公子科场应试,考取功名。”凌励见方以智并不会来官场上那套虚礼,说话自然也是相当直接。

“方以智一心求学为重,至于功名之事只当末节。”方以智目光炯炯地看着凌励,眼神中那股殷切之意表露无遗,当真是一个一心向学,全无心机的少年呢。

凌励对他颇有好感。一是方以智相貌英俊,讨人喜欢;二是他的态度谦恭,全无世家公子的狂慢之风;三是据说此人西学已有小成,正可以协助自己办好苏州学馆。

“得公子相助,那苏州之行必成。只是凌励现在颇为踌躇,观今日流传于世的西学著作良莠不齐,有的太过高深不适合初学,有的以偏概全难称科学。而且大部分著作没有系统归类,形成从浅入深、由易到难、自常识而专科的系统,难以成为大规模推广西学的范本。由此,凌励想另作文本以做教材,只是一人之力难以胜任,现在公子既来,求之不得啊!”

凌励此时耍了手段,故意在说得激动时拉住了方以智的手,显得格外的倚重亲切。当然,他脑子里也真想着把学过的物理、化学、地理、美术等知识编撰成课本,以便教学。

方以智听懂了,也觉得凌励的话相当有道理,要推广西学还非这么做不可!忙急切地道:“如大人相信以智,以智愿意助大人编撰文本。”

凌励暗笑,嘿嘿,找了一个免费的工人哩!以后有空就按照顺序给方以智讲授,让他在领会后动笔编撰课本,这书最后就是:翰林院五经博士凌励口授,江南才子方以智记录整理……有人才不用?那时傻瓜才做的事情嘛。

“方公子,不如我们即刻开始?”

“好,即刻开始。”方以智真是“痴儿”,一见凌励要摆开架势传授知识,立时兴奋得满脸通红,就差捋袖子卷裤腿马上动手了。

凌励微笑道:“那公子随我来。”说着就带方以智离开董金氏的小园子走向自己的房间。

当晚,方以智也不回自己在南京的住处,跟凌励一见如故般谈话到深夜,身体疲倦了就抵足而卧继续谈,直到天色微亮时才忍耐不住,各自入眠。

凌励不能确切地判断这个时代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等学科的发展水平,索性把自己学过的知识按照顺序一一讲解,一句“能量永恒不灭,只是转化为其它形势存在”的论断,就把方以智震惊得眼珠子差点爆出来!

用能量永恒原理去解释运动力学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而这,才是凌励第一次与方以智谈话的结果。难以想象当他把电磁学、原子物理学的基本理论讲述出来时,著名的才子方以智会有何等反应?

好在凌励第二天没有再讲新的内容,只是解答方以智的问题,帮助他巩固知识而已。接着,方以智就趁热打铁开始动笔撰写“极度迫切需要的教材”。

而此时,偷笑中的凌励却悠闲地带着莲香逛起了南京城。

时值秋收季节,凌励在陪着莲香买了些首饰衣料后,南京城里热闹非凡的粮行米栈吸引了他的注意。

历史的记忆告诉他:现在是崇祯元年,中国北方的大灾荒才刚刚开始。到崇祯五年以后,河南一石米价值纹银二两尚且买不到,而同期的江南米价为一石九百钱。只是起义军和官军在中原激战,没有商家甘愿冒大风险做此暴利生意而已。

他灵机一动拉过一个粜米的老农问道:“老伯,您这米卖给粮行多少钱一石?”

老农一见他穿着青色圆领官服,带着一个清秀的女子,心想官府之人要好好应答才是,忙回答道:“上米八百钱一石。”

“八百钱,八百钱……”凌励失神地念叨着转身就走,心想:西北的农民起义军还没有大起,更不用说威胁中原腹地的河南了。如果此时大量收购粮食运到河南洛阳囤积,那么过几年岂不是要赚疯掉了?上等大米八百钱一石,加上运费和仓储管理,顶天就是一千钱,一两银子折两千钱,能够买两石米运到河南囤积,四倍的暴利呢!

他心里有了这个底数,遂计划最迟在崇祯三年动手做粮食生意,那么还有两年的时间供他积累资金。想一想,十万两银子的投入就能得到四十万两银子的利润,他想不发财都难了!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