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北宋仕途> 第二百三十章 建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三十章 建城(1 / 2)



沈欢说的大事。就是之前他与欧阳发提到过的办大学一事。这个大学。将是古代新式的综合性大学。学习的方向。与平常不同。算得上是沈欢在这个时代留下的思想印记。因此他极其重视。

从规划到筹备。他都亲自过问。亲自参与。这个大学。首先要大。他的理想就是每年要收一千学生。几年下来。要装得下三四千之人。那么。上千亩左右大小。才是理想的规模。

其次就是要新潮。从质量到外观。都要与众不同。从第一批海船出海到现在。连续几个月。他都在费心酝酿。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以殚精竭虑来形容也不为过。

要办得好。就要花钱。沈欢从来都是花大钱办大事的主。这个大学。他甚至可有投入全副身家。不过之前他几乎所有的钱都投到了海贸上。到现在。钱依然没有收回来。加上海上多风险。生怕一个意外。什么都没了。也就不敢有什么大动作。

现在。听到海船安然回来。又规划好下一次出海事宜。这个大学。也该提上日程了。这两三个月。他做了些准备。比如这个选址上。就做好了选择。在海州城南两里外的地方。选了一片山林。以个人的名义。卖了七百多亩的土地。当然。耕地他是不可能要征用的。其实朝廷大官。多有田地。有的家族有千顷土地。多为肥沃的良田。沈欢以前没有做大地主地觉悟。不大热衷土地。已经置地不多。现在买下几百亩山林。不过是小事。外人也不会说什么。何况他又以市面的价格盘下。并没有利用职权占用了海州的土地。

唯一利用职权的地方就是没费多少手续就买下来了。没有周旋太久。古代官僚的作风。与后世差不多。最善一个拖字诀。什么事。都能拖到天荒地老。最后不了了之。惟有面对有权有势之人。才会体现出难得的效率。

选好了地。就到规划了。在这片土地上做好蓝图。为此沈欢已经到那片土地走了不下三回。每次都观看了很多角落。还令人画好地图。回来参考。那几百亩土地。说是山林。其实地势也不高。海州多平原。就是山林。也不过是小丘而已。高不过十米。而且少连绵山丘。他那片林地。也是这样。只有几座小山头。其余除了树木。就是平地了。不过因为多树木。少耕作。这才少人去罢了。

那里不足一里外就是东海县通往海州城的水泥大道了。只要修筑一条水泥过去。就能连通。到海州城就方便多了。何况不远。坐上马车。片刻可到。要做建筑。当然要推平一些山丘。也要砍掉一些树木。

不过沈欢也不是自然破坏者。对于树木。他油然喜爱。海州城外的那片山林。有些树木有了好些年龄。魁梧粗大。树阴遮了一片。环境悠然。简直就是天然的凉亭嘛。沈欢选了几处。作以保留。再在树阴下建些石头桌椅。就可以供学生门纳凉或者做活动了。可比后世一些新建地大学光秃秃什么都没有要高明多了。

另外。山头也不必全都推了。稍稍平一平。种下花草。就是一处花园。学子深处其中。简直就是享受。说实在的。对于这样的学习环境。沈欢早就羡慕神往了。以前没有机会。现在由自己规划。当然要按自己心目中地图景来做筹备了。

他在后世读的是一所二流大学。大概也就占地千亩而已。因为是新建。刚去地时候。树木新载。一比起来。还不够沈欢高。实在说不上什么好环境。又到处在施工。大风一起。到处黄沙。飘满了整个天空。人在其中。估计也得短命两年。几年下来。沈欢实在说不上对那里有什么好感。直到毕业。依然遗憾。因为未上大学之前。可是听说了好些学校环境幽雅有如花园。最后现实与理想相差甚远。这个反差。太令人难以接受。

现在到自己一展身手。当然不能放过这个计划。海州城外的那片土地。也成了他理想的规划之处。说到规划。外人看了也许要吃惊。因为他舍弃了一般书院的凉亭厢房的建设。而是大规模运用上了海州的特产----水泥。当然。也是现在这个时代的风景线了。

说得更具体一点。他要在这里建造后世地钢筋水泥的楼房!木头石头的建筑。他见多了。也烦腻了。何况又不安全。现在好不容易有了大量的水泥。再不去建造些后世的东西来欣赏。就真对不起自己了----虽然古代的建筑看起来更优雅更有味道一点。可是。真要比起来。他还是选择后世的楼房。第一就是安全。第二就是采光好。现在的楼舍大殿。只要高大一点。就很昏暗。白天阳光不好就要点蜡烛。着实比平顶地水泥楼房要差了。当然。没有玻璃也是一个因素之一。

说到玻璃。沈欢只能遗憾地叹气了。他给那个研究所列的清单中。玻璃赫然在列。不过他毕竟不是理科生。后世里平常也不关注玻璃的制法。只知道是什么沙子烧制的。写了出来。几年下来。依然没有什么研究进度。烧来烧去。出来的还是平常的琉璃。透明度上差了不知几个等次!

撇下玻璃。他就开始构思了。第一。现在没有很好的工具支持建造足够高的楼房。再说太高。人不容易令人接受。有时候。太高了。反而违制。是要给朝廷收拾的。因此。规划来规划去。很无奈地只有了三层楼房的图纸而已。大概三丈高。与一般地木楼相同而已。比起某些寺院来。还要不如。

这是沈欢熟虑后地数据。再说是平顶房。有三层。与后世地教室相同。也足够容纳学生了。作为宿舍。更是能住下所有地学生教师。这些建筑群。沈欢无奈地发现。颇有点像他后世念的那所大学。先是宽平的大门。进去后就是两条水泥大道。直通到最后;大门进去几十米正中央是一栋图书馆;左边是一群教室建筑。图书馆稍后一点的东边。是体育场;对面就是几个小湖。还有一片小树林;旁边是教师住宿的地方。最后边就是学生的宿舍了。

大体构造就是这样。图书馆。依然保留。现在有了印刷利器。足够供应图书馆的藏书之数;至于体育场。没有办法。先建几个蹴鞠来凑数吧;学生宿舍也很简单。没有女生。只有男生。比较随便----不是沈欢其实女生。而是他实在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女生也收进来。这个时代男女大防还是有的。一旦一些狗男女搞出一些丑事来。后事至多是开除了事。但是在这个时代。一旦出事。作为发起者。就要连带着倒霉了。他在官场。还比较风光。不知有多少人瞅着他出事倒霉。这种政治风险。实在没有必要去承担!

好吧。目标锁定。蓝图也绘制完毕。该到建设阶段了。虽然没有足够地钱财。不过做些先期的准备。还是可以的。比如说推平这个土地。或者砍些树木。再或者落些地基。

说到这个地基。沈欢在后世。出身农村。还是有些见识。生怕这个时代地建筑工人没有经验。他还特地先期做了一些试验----看看他家的厕所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茅房茅房。在古代。这个厕所。还真简单。想起来沈欢都不好意思提了。现在有机会了。又为了锻炼人。他招来一批熟练地工匠。按照吩咐。让他们落地基。或者挖粪池。接着建设。拉铁。封顶。于是。现代化的厕所出现在了中国古代。

作为大宋第一现代厕所。它是比较有特色的。水泥与砖建造。水泥与石灰共用。既明亮。又结实。另外。沈欢让铁匠打造了一些水管与水阀。按照收拾的安装法子。装了自来水。至于上面的水池。不好意思。没有水泵。抽不了水。只能辛苦沈家的下人们一桶桶从井上打上来。跳到水泥建造的楼上水池上。蓄着。要用了。下面就开水阀。可以说。借着厕所地春风。沈家也第一次用上了自来水----不得不佩服沈欢是越来越贪图享受了。这些已经在一个多月前建成了。由下人之口或者客人回去后吹嘘。海州的人都知道了厕所这个新事物。也是第一次认识到水泥还有这等好处。

于是乎。海州的五六月间。又吹起了一阵春风。春风的主角。就是现代化的厕所!众多商贾富豪大起模仿之心。也请工人到家里建一两所舒服的厕所。厕所就像雨后的春笋。此起彼伏了。直接造成的影响就是周季地水泥作坊。在一段时间内。又增大量销量。

间接的影响就是茅房在海州城没有了市场。沈欢顺从民意。拿出财政收入。在海州城的几个偏僻之地。建了几所厕所。众多百姓为了体验富豪的享受。纵使要大小解。都强忍着跑到厕所去。也就是说。以前随地大小便的情况。几乎绝迹了。使得海州的环境。一下子赶紧了许多。空气也清新了不少。实在是意外之喜呀!

总之。这番厕所的春风。大家都算收益了。通过锻炼。沈欢手下有了一批熟悉水泥建造楼房的匠人。只要把这些匠人派下去。再带起新人。估计大学的建造。就不必费心了。这个问题。沈欢一再强调质量。他实在是怕了后世那些豆腐渣工程。可不想在这个时代。也受一次怕。

一个月前。他的大学之地。就开始了热火朝天地施工。海州本来有一千厢兵转过来地工程队。后来从扬州又拉了两千过来。不过有一千转入了盐场做盐民。加起来就还有两千。这些工程队。技艺越来越纯熟了。除了参与海州公共的设施建设外。还受雇帮一些富豪或者百姓做事。收入方面。有一些比以前增加了一倍还不止。算是皆大欢喜吧。

当然。一个大学建造。也不需两千人。为了赶进度。沈欢也不过是拉来五百人而已。先期作些工作;至于另外地一千五百人。现在也将有任务了。那就是修建从海州到扬州地水泥大道。

六月中旬。海州的另外十艘海船。开始起航开往了辽国与高丽的路程。接着。周季就赶到杭州等地。去处理他的富豪大业了。

海州的事务。一下子又都落到了沈欢的头上。六月十五这天。早晨还没热的时候。沈欢捧起了他的图纸。又一次莅临大学之地。来督察建造工程了。陪同他的是两位熟人。都姓欧阳。

欧阳发就不必说了。自打听了沈欢地大学之志。不幸给拉上贼船。成为沈欢的打手。什么事都得跟着。特别是这个建造大学之事。都算是义不容辞了。为此。他还把自己的父亲都给卖了。搭上了这条船。

另外一个就是给欧阳发千请万请给拉过来地鼎鼎大名的欧阳修----此君是在五月中从京城赶到海州地。在那之前。他收到了儿子从海州通过邮政驿站发到京城的几封信件。第一封当然是问候一番。之后就提到了沈欢的大学之志。末了就邀请自己的父亲过来支持。当然。美其名是为了教化。还有就是作为儿子的他事业都在海州了。把老父接来。是为了更好的侍奉。以尽孝道。

如沈欢所料。欧阳修果然对这个新式的大学很有兴趣。怦然心动。不过他不是一个随便地人。不可能一下子给勾引了。于是回信询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一来一回。又是欧阳发的回信了。这次不邀请了。只说接老父过去奉养。至于邀请的事。随信而去的。就是沈欢的一封信。他大起为文之能事。把大学前景说得天花乱坠。愣是把欧阳修忽悠得一愣一愣

于是。老来无事的欧阳修。在考虑了一番之后。忍不住诱惑。打点家当。辞别来友。由京城出发。一路到海州了。五月中达到。那天沈欢通知全海州之人。率领上下。一同出城迎接。给足了这位大宋文坛领袖面子!

欧阳修与沈欢密会一场。看了图纸。又一次震惊了。更是对这个将来的大学有了莫大的兴趣。选址地时候。也一同参与。不顾年纪大了。还走了不少路。好在他这些年。身体还不错。精神也好。据说天天打太极。活动身子。又不大忧郁。日子过得倍儿滋润。这才有了年纪越大。精神越好的事情。

现在还是早上。虽有太阳。还不热烈。在野外之地。一阵晨风过来。还算凉快。工地上早有工人在活动了。有的砍树。笃笃有声;有的铲土。吆喝不已;有的挖壕子。做着落地基之事。工人的干劲很大。这一点。得感谢沈欢的主张。现在是暑天了。中午的日头像个火笼。生怕工人中暑。因此让他们一天只干早上与下午两程。其余时间。大家该干嘛就干嘛。有了休息。工人就欣喜。心情好了。为了感恩。这两程干得当然要尽心。

沈欢看得甚是欣喜。这番干下去。这个月地基之类的事都准备妥当。直待七月资金到位。就可以开工建设楼房了。到时上千工人一起开工。建三层楼房而已。又没有其他水电设备要做。估计有两个月就可以建成了!

“永叔先生。告诉您一个好消息。周云飞的船队回来了。估计下月就能提供资金。到时估计只要两个月。这个大学就能建成。届时不过九月。也许还能招进一批学子再过年呢!”沈欢与欧阳父子站在一个小山头上。迎着晨风。看着底下热火朝天地场面。不禁欢喜说道。

欧阳修还是那个老样子。一脸长须。很是儒雅。一身紫袍。大是高贵。看着现在地场面。再看看手中图纸的规划。他也不禁欣喜了。捋着长须。笑道:“还是子贤大手笔。这番作为。一旦大学建成。有了成效。功绩可留千古!”

沈欢反问道:“届时永叔先生作为第一个此类大学地第一校长。不亦是青史流芳之事?”为了突出这个大学与平常不同。也不叫山长什么的了。直接称呼“校长”。当然。这一提议。也沈欢主张地。欧阳父子争不过。同意了。

欧阳修淡笑道:“青史留不留名。老夫已经不在意了。只愿能在有生之年。帮助更多的后进。这个大学。虽然所学与平常教的不同。可正如发儿所言。一旦学成。确实能给他们更多的日常帮助!”

欧阳修从来就不是腐儒。相反。说到变通。在大学识者里面。他算得上一号人物。因为才学高超。因此更能理解沈欢一些新学科的内涵。比如那些力学。见识多了的他。拿此理论。一一应证平生遇到之事。竟然豁然通透了!也是因为这样。他才报了来海州看看的心思吧。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