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游记》的连载故事。到正月底的时候。已经基本上铺开了情节。大家也知道了这个故事的大概。
新形式。新写法。比民间话本要优秀。比唐代传奇篇幅要长。曲折得多。吸引人得多。新故事一下子得到了读者的欢心。《海州日报》原有的读者。再接触了几期新故事之后。彻底成了这个故事的拥趸。天天盼着日报能到手;而不是旧读者。听了这个故事的片段之后。也忍不住卖来一观。就连识得一些字的平头百姓。也忍不住好奇。花一两文钱。买上几张来猎奇了。
一时间。凡是看《海州日报》的读者。兴趣都不在以前的新闻上。而是转到了西游故事上来。每天都有三三两两的读者聚在一起。讨论剧情。而茶楼上。也有了对着报纸情节展开的有声有色的说书。
海州附近之人。都爱上了报纸这东西。就算有人对西游的故事与文笔提出意见与批评。也难阻碍他们要买上一份报纸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的话。欧阳发等人的目的达到了。随着西游故事的展开。报纸的销量节节攀升。业务已经扩大了一倍还多。
至于在报纸上刊登报纸一事。欧阳发回去好好考虑了一番。觉得真如沈欢所说。可以奠定《海州日报》的权威地位。还能获利使得报纸扩大规模。一举两得之事。实在也没有道理拒绝。他现在已经不是几年前那个只会高谈儒家大义的年轻读书人了。随着沈欢各种新思想的出炉。大多是在杂志报纸上刊行。欧阳发作为编辑。是第一个者。有疑问还能得到沈欢这个原著者的解释。可以说。他的思想。已经翻新。大体接近或者向沈欢接近了。
于是。他一拍板。通过了这个决议。那就是正式刊行广告。有了决定。就付诸行动。他把海州的一些生意规模颇大的商贾聚在了一起。与他们说明广告的做法与利处。说到接受新思维。没有人比这些大商贾更容易变通了。他们别地本领没有。有关赚钱的信息。那是一点就通。
《海州日报》销量就在那里摆着。受众度之广。他们也都清楚。比如说他们在座几位。就有不少人都爱看日报的。既然都清楚。以他们的秉性。也没道理不争着要等广告了。以月为限。广告费用按月来算。一个月之后。再换另一批广告。如果还想继续刊登。又得另行计算费用了。当场就有商贾出到了每月十多贯钱地价格争着要广告位置。
欧阳发当场大喜。就要同意。突然又觉得要问问沈欢。罢了会议。回来咨询沈欢。沈欢也没有多少意见。只说广告位置干脆也以拍卖的形式进行竞价。价高者得之。当然。一开始的底价就要从十贯钱开始。
这个主意。欧阳发只能说妙了。另外。沈欢还建议欧阳发。广告宜精不宜多。有半个版面能刊登七八个广告就可以了。太多了占了新闻的篇幅。还成什么新闻报纸?这一点欧阳发也赞同。能让他同意刊登广告。就很不容易了。如果说要让广告反客为主大行其道。他无论如何是不会同意的。
接着就是广告的内容。沈欢提示说最好能派人核实以下广告内容。卖的是什么。质量如何。价格如何。先派个人暗地里打听。如果口碑不好。就是价格高也不登他们地广告。还明确告诉他们就是质量的原因。这样做可以确保读者不受害。不受骗。否则的话会把罪过都套到报纸的头上。对报纸产生难以估量的坏处。就得不偿失了。
欧阳发得了提示。明白了。回去就着手拍卖事宜。都是海州富豪。近在咫尺。很容易沟通。也很容易核实。月中旬的时候就把广告之事确定下来。之后。第一份正式的报纸广告。又在海州产生了。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可以说。海州自沈欢上任以来。创造了不少历史第一。第一水泥海堤。第一水泥路。第一海军。第一长篇。甚至是第一年轻知州!也许。以后还有更多的第一由他们创造吧。
如此之多第一加起来。造成地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至少。到了月底。这个第一的名头。就传到了京城。进入了不少关注海州之人的眼里。
比如说官家赵顼。作为《海州日报》的忠实读者。他早就下令海州驿站。每日日报。都要快马加鞭送达京城皇宫。皇帝吩咐。地方驿站之人当然不敢怠慢。他们也聪明。不待日报每日上市。只要印好一份。他们与欧阳发联系。直接从印刷作坊里拿出报纸。立刻就出发了。到了下个驿站。再由人送达下个驿站。一站接着驿站。直到京城为止。也就是说。因为这种快马传递。不出三天。当日的报纸就能让赵顼看到了。而这样传递。也能让赵顼每日都能有报纸在手!
这次也不例外。《西游记》也吸引了他。他当作趣闻。读之颇有趣味。后来突发其想。每日傍晚都到后宫里读一段给两宫太后听。
这日也不例外。因为春日初晴。两宫太后难道有兴趣到外面走一走。在御花园的一处小凉亭里。三人围坐在一起。由赵顼朗声读着。两宫太后就侧耳听着。
这日刚好说完孙猴子大闹天宫之后给佛祖压在了五指山下的故事。赵顼说完之后。把报纸放在一边。由寺人来收拾妥当。向曹老太后说道:“娘娘。今日故事如何?”
曹老太后笑了笑。转向高太后道:“太后。你说呢?”
高太后现在在宫中。还没有多大地威望。至少在曹老太后这个两朝太后面前。还是自觉地把自己摆低着地位。回声说道:“娘娘。故事还精彩。您认为呢?”
曹老太后叹道:“这个孙猴子。胆子够大呢!哀家还以为无人能制他了。现在好了。佛祖出面。他也不能继续跋扈下去。给压在山下。受点苦。也是应该的!”
赵顼若有所思。曹老太后之言。看似平常。又像大有深意。令人难以捉摸。
“娘娘的意思是?”不懂就问。一向都是赵顼的优点。
曹老太后自嘲一笑。道:“也许是哀家多虑了。没有什么意思。官家不必放在心上。”
赵顼哪里肯信。道:“请娘娘指教。”
曹老太后欲言又止。却没有开口。
高太后见状。赶紧说道:“娘娘。官家虽然英明。不过还年轻。有些事。难免会急了些。娘娘稳坐后宫多年。吃过的盐。都比他吃的米饭要多。如果娘娘有空。不如指教指教他。毕竟都是为了这祖宗家业。明白总比糊涂要好嘛!”
曹老太后笑了。道:“你呀。真是个关心儿子的太后!”
高太后温婉一笑。不再说什么。
曹老太后看到赵顼一脸诚恳地样子。叹了口气。道:“好吧。就与你说一说。官家。这个帝王。要稳坐朝堂。最重平衡。要臣子忠心。可又不能让他们报成一团。就是他们再忠心。再正直。亦不能太过纵容他们。仁宗他老人家为什么能在龙椅上稳坐四十多年。这个手腕。才是至关重要地!”
赵顼低着头沉思。
曹老太后又道:“一个臣子。如果太有才干。太过放肆。就会像《西游记》中的那只猴子。无人能制。后果就是像玉帝他老人家。狼狈不堪!因此。面对这样的臣子。你一定要找到一个能让他安分地人来做对手。比如说。书中杨戬就是能制孙猴子的人物。可惜一开始没有用他。不然哪会成全他十万天兵天将亦要束手的大名!在朝堂亦要一样。一定要平衡。看看官家这几年作为。你要改革。哀家不多说什么。王介甫有大才。也忠心。官家要用他。未可厚非。然而却不能太过。不能让他一家独大。免得以后难以遏制!”
赵顼有点不服了。在他的意识里。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可没有这么多歪歪九九。
他地神色。曹老太后当然看在眼里。暗叹一声。道:“官家。哀家老了。没几年可活。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要下去与仁宗官家见面。因此。有些事。哀家不想说。也要趁着还有机会与你说一说。免得以后连机会都没有了!”
赵顼赶紧道:“娘娘千秋鼎盛。不要说这些不吉利地话。娘娘教诲。朕一定会好好思量。”
曹老太后点点头。叹:“这个王介甫。说到才干。还真没有人比得上他。官家要大用他。也是道理。可怎么用。要用得安心。还要他安心。就需要仔细思量了。太过宠信。对他言听计从。从不反驳。都不成。看官家作为。把司马君实放在朝中。才是最正确地举措!也只有他。才能与王介甫相抗衡。官家。你要记住。这样做。不是什么手段。也不是不信任王介甫。而是为了王介甫着想。你看古今历史。权臣有几个有好下场地?反而那些都是君子。却作为政敌的存在。方能成就一个王朝的昌盛!”
这次赵顼一点服气了。仔细想想。不无道理。如果是王安石开始登台那时候。这些话他肯定听不进耳里。因为他需要王安石来为他赚取更多的钱财。这样他才有余地去施展心中的报复。不过现在随着王安石的改革。财政略略宽余。他心情好了不少;再加上有司马光施展的一些裁军策、免役法。财政情况大大得到缓解。希望就在眼前。他当然要考虑一下自己地境地。
说到司马光的使用。他稍微惭愧。他一开始。哪里会有让司马光制横王安石的心思;不过是看他资历不低。能力不错。比王安石还要有资格做宰相。这才使用罢了;说到底。还是他老爹。也就是先帝爷留下来的人才罢了。司马光先朝就是参知正式。他登基之后。也实在没有把对方放出朝堂的理由。
现在看司马光在这个位子上做得不错。虽然没有王安石那么多赚钱的花样。可也算合格了。想到这里。赵顼有点满意地笑了。动了心思。按曹老太后的说法。这就是制横?看来自己做得也不差嘛!
曹老太后又道:“虽然司马君实做得不错。看这一两年。哀家见官家为王介甫贬黜了不少人出朝。又为了变法。替他提拔了不少赞同的臣子上来。如今朝堂。说实在地。司马君实一个宰相。势力还比不上一个参知政事。这也算是建国至今少有的事吧?”
赵顼赶紧解释:“娘娘。这都是为了变法大业而已。有些人。存心要与新法过不去。不贬谪。难以令人敬畏。而为了新法地推行。又需要提拔人才上来。因此……”
曹老太后笑道:“官家。哀家没有别的意思。朝廷如何用人。是官家你说了算。哀家一个妇道人家。不能插手。因此这两年。都没有向官家说过什么。可今日既然说起。才与官家谈一谈哀家的看法而已。妇道人家。没有什么见识。如果没有用处。官家就不必放在心上了!”
赵顼哪里敢信曹老太后的话。没有见识?如果真是这样认为地话。那这人才是最没有见识的!能让仁宗官家这般喜好女色地皇帝面前。在众多后宫佳丽面前。稳坐皇后宝座多年。若没有点过人的手段。岂能为之!
“娘娘教诲。朕一定不敢或忘。一定会仔细考虑的!”赵顼有点敬畏地说道。他父皇自小就给带进宫里抚养。就由曹老太后教育。他自小也与之亲近。对这个老人家。充满了尊敬与畏惧。虽然做皇帝几年了。可这种情感。有时还不时表露出来。
曹太后道:“那哀家就继续说一点吧。就一点。王介甫可以用。也可以替他提拔人才。不过。以后最好不要罢得太多官员了。虽然是为了王介甫有利于推行新法。可是这样做。多了。被贬的官员难免有怨气。一有怨气。就会恨对方入骨。官家这样做。最后的结果不过是替王介甫一方树立了一大帮敌人罢了!”
赵顼悚然而惊。有点明悟过来。赶紧告谢。
曹老太后连连笑道:“好了好了。官家不必太过担心。只是以后在做决定之前。多多思量一方与另一方地利害嘛。可以为他树立威信贬谪一些官员。但不宜太过。特别是御史台。不能都贬了出去。祖宗设立这个机构。就是为了让大臣不敢放肆的。如果都是一方的人。那样就会对皇室不利了。他们都是些老顽固。昔年仁宗老人家在朝地时候。也对他们很痛恨呢。可是还是人尽其才。由他们说。也听他们说。有利地考虑考虑。当年那个包黑子。当着朝臣的面。还说得仁宗官家一脸地唾沫呢。你看看。最后两人的名声都成全了!官家。这就是帝王之道呀!”
赵顼喜道:“娘娘说地是正理。朕明白了不少。”
“那就好。那就好。”曹老太后也欣慰地笑了。“官家有大志气。是可以施展抱负的。这要不惹出什么大乱子就可。王介甫大才。无人可及。这点。哀家早就清楚了。”
赵顼笑道:“王参政之才。当然是很好的。不过娘娘说无人可及。就真有点过咯。”
“哦?”曹老太后奇道。“哀家说的是经济之道。难道诸臣之中。王介甫不是最强?司马君实虽然也有大才。不过经济之道要差多了。”
“当然不是司马相公。”赵顼又笑着说道。“那就奇了。哀家遍观朝中诸臣。都无此等人才。”曹老太后露出深思的神色。“难道官家说的是附和王介甫的那个吕惠卿?”
赵顼惊道:“娘娘也知道吕惠卿?”
曹老太后淡淡地道:“制置三司条例司动作如此之大。其中人才。哀家想不听见都难啊。不过……呵呵。此人还需官家慎用!”
赵顼闻言颇是尴尬。赶紧说道:“此人就算有大才。亦还是比不上王参政。朕说的。是另外一个人。不是朝中地人。”
曹老太后更奇了:“难不成官家又在朝野发现了什么大才?”
赵顼笑道:“说来此人娘娘也应该认识?娘娘忘了。昔年先帝临崩。还召见过他呢。他虽然年轻。不过才华非等寻常!”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