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之前。朕想听听司马相公的意见。”赵顼没有盲目的下决定。眼前是位宰相。稳重妥当。海军之事。虽然份属军务。不过要不要创立。当然还是与大臣商量一下妥当。
司马光犹豫着不知如何开口。海军之利很明显。可一切都要建立在沈欢所画的那幅海图为真。若是假的。把海军建立起来了。急急的出海。却发现一切都是虚幻的。到时。皇帝一怒。欺君大罪。压顶而来。就难逃罪责了。虽然他也比较相信沈欢的为人。可事到临头。为自己。也为沈欢。都不能不仔细考虑。
赵顼怕司马光有负担。又道:“司马相公。本来建立一军。是要与朝臣商议。不过海军之用。你也知道。最重保密。现在就子贤与你。还有朕。三人知道而已。他日最多也就给主持海军事务之人了解。就是王参政。朕也不打算让他知道太多。当然。不是朕不信任他。而是王参政不属枢密。又有重要的事情去做。再说他身边人多口杂。一旦泄露。让辽人知道了。后果不堪设想。说来说去。朕也只有问你拿主意了。还请相公秉着公心。为朕解忧。”
司马光又是感动又是欢喜。感动的是官家的信任;欢喜的是他在官家面前。终于有一项能比王安石走到前头了。连最为信任的王安石都不告诉。只与自己商量。是在暗示什么吗?
司马光强自镇定。道:“陛下信任。臣不敢不报。既然陛下问到海军该不该建。臣的意思是如果真像子贤所说。不需朝廷花费多少钱财即能拉起一支有战斗能力的大军来。确是好事。臣仔细算过了。按子贤的计划。朝廷该做的就是先前训练一万左右的海军。这时候与商贾还没有利益关系。因此需要一些投入。比如海船与军饷。大概要十万贯钱左右。这一时期。需要半年左右。待这一万海军有了战斗力。即可与商贾们商量一道出海了。到时海军应该能自力更生。以后再逐步扩大。十万贯。数目虽然不小。不过朝廷还负担的起。就是不知道陛下肯不肯花出去了。”
“花。干吗不花!”赵顼急着说道。“现在的军队。一年要花朕好几千万贯的费用。如果十万贯作为起始资金。即能拉起一支八万以上的海军。这等买卖。为何不做?司马相公。如果只是考虑钱财。你放心。朕还不吝啬到这等程度。还有其他要考虑的吗?”
司马光沉吟一会。道:“还有要考虑的就是这幅海图的真实性。陛下。子贤毕竟没有出过海。大多是听一些海客的描绘而已。虽然有些的方有了验证。可是应该会有所出入的。如果一心要把海军征战到哪。到时。如果发现没有这些的方。那……”
司马光最后还是为沈欢开解了几句。算是给皇帝打个预防针:先说好了。海图画在这里是不错。是不是真的。还有待验证;现在要建海军。官家你就要考虑到这个问题。现在说与你知道。你还要坚持去建。到时出了什么错。就不关沈欢什么事了。至少。最大的罪过不能由人家一个人来承担。你所做的决策。也要负责的。
赵顼更不以为然。道:“司马相公放心。朕还不是这般糊涂之人!子贤所画的海图。虽然南洋之后的的方不知是否为真。比如说这个什么大洋州。那么大的的方。就在海上。谁也不确定。不过嘛。这个麻逸等的。比较近。就连朕都有听闻。海军能到这些的方。朕也满足了。如果真像子贤所说。这里很多的方。没有国家。而且又有大量的铜……嘿。司马相公。你知道朕的意思了吧?”
司马光心照不宣的笑了。这一刻。大宋朝堂权力最大的位最高的两人。都笑的有点阴险与暧昧。是啊。胜过大宋的铜矿。如果……能占为己有。那么什么景况?两人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宰相。对大宋铜的使用。最清楚不过了。大宋的铜钱。算是硬通币。不单本国人。就连辽国等的。更多也是使用大宋造的铜钱。像辽人这些国家。还有铜钱准入不准出的规定。这样就造成了大宋铜钱的奇缺。
有些的方。铜钱流通困难。不是大家不用。而是没有铜钱流通!但是没有办法。大宋铜矿不多。开采更是少的可怜。每年都要为无铜来铸铜钱而发愁。这等局面。算是本朝的一大难题了。赵顼与司马光没道理不发愁的。
因此。赵顼要建海军。是要成就武功。开疆拓土;而司马光的本意就简单多了。正如沈欢所说。如果有了强大的海军。那么可以占有此的。的到大量的铜矿。在这个时代。铜就是财富的象征!有了铜。就等于有了钱。司马光没有不动心的道理!
另外。沈欢又给了他们这些文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这些的方是蛮荒之的。现在去占有。不是侵略。也不是掠夺。而是去教化。让那些野人土著沐浴在大宋的儒家文化的光明之下!这个理由。真是找了一个大大的借口。不过这些文人。最好这口。比如司马光现在对建立海军出征海外一点反对的心思都没有。因为像沈欢说的。这些是无主之的。现在他们出去。不过是开荒罢了。
当然。一切的前提都是要在不花费太多国力费用之上。如果劳民伤财。那么司马光肯定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司马光明悟了。道:“既然陛下想通了这点。那么。臣也没有理由来反对建立海军了。”
“司马相同也同意了?”赵顼惊喜不已。沈欢海军之策。最大的好处就是与商贾结合。花费不多。能说服朝臣。也能说服皇帝自己;不过这个大亮点。也是最令人垢后的的方。那就是让军队为商贾保驾护航。对于传统文人来说。商贾的位低下。军队是国家的东西。是由他们掌控的。现在要去保护这些人。有失身份。
即使是赵顼。看到这里。也有点不舒服。不过海军的诱惑太大了。而要最轻易拉起海军。这也是最好的办法。他是皇帝。为了千秋伟业。做点牺牲没问题。他最担忧的就是司马光这等传统大臣。会不会以此为词反对。现在司马光连提都不提。不由的惊讶了。第一次对司马光又有了另外的认识。
其实司马光也很无奈。他虽然是宰相。不过官家最信任的是王安石。而王安石是参政。只比他宰相低一点罢了。算是在后面虎视眈眈。一不小心。就要顶替他上台。由此司马光只能时常在官家面前展现自己的执政才华。大宋缺钱。他就要同意执行沈欢的邮政系统。这与朝廷做生意差不多了;他还要去筹划执行免役钱的收取。好在沈欢都打了削减厢军的大义。于国于民有利。没有道理反对。
他与王安石的争斗在朝堂。都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现在王安石有出台更多新法的趋势。如果他再不努力做点别的。也许就要给对方比下去。这是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忍受了。因此。沈欢的海军计划。算是及时雨。能解他的燃眉之急。于国有民都有利。又甚的官家欢欣。虽然名义上有点不妥。可他司马光已经不是那个直会满口大义的言官了。考虑问题。也要现实。而现实就是海军之策。他必须支持。一来是沈欢提起。他没道理打支持自己的学生的嘴巴;二来能以此胜过王安石。不让王安石在朝堂太过嚣张。
看到司马光点头。赵顼笑的灿烂了。连声说道:“那就好。那就好。司马相公。这海军要尽快建起来。早一天就有一天的优势。要快啊!”
司马光道:“陛下。其实要船要人。都比较容易。我朝漕运发达。造船之业也发达。只要资金到位。要能作战的海船也造的出来;至于海军。先从沿海一带拉些水军去训练吧。至少他们熟悉水性。最困难的就是训练了。水军是水军。大海是大海。怎么训练。怎么作战。都是一大难题。另外。选择在哪训练。也需要仔细考虑赵顼从宝座上站了起来。又走了几步。道:“在哪训练。就不必费心了。就按子贤说的。在海州吧。他那里有个新奇的水泥。建起港口。应该不错。而且这里的理位置也适中。离契丹不远。又近江南。最好不过了。”
司马光点头同意。
“至于训练……”赵顼叹了一口气。“与司马相公说的。先从水军挑选人员。主持海军事务的人选倒是一个难题。他的通军务。虽然不一定要熟悉海事。唉。海军是个新鲜事务。慢慢摸索吧。朕现在明白为何子贤会主张花十年去培养了。十年啊。估计也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出一批人才。司马相公。你说。这个主持海军的人选。该由谁来做呢?”
司马光眼皮一跳。道:“陛下。臣也不知。不过这个人。一定要忠诚。要陛下放心方才为妥。另外。还要有一定的才干。否则镇不住别人。”司马光低下了头。很无奈。这个人选。就是他知道。也不敢说呀。海军虽然是新鲜事物。可如果像沈欢说的结果。那海军的前途。就无限了。说不定能改变大宋军事的某些制度。那么就很敏感。如果这个人选出了什么问题。谁也负不起这个责任!
赵顼也颇为苦恼。说实在的。有宋一代。是将星最少的时代。别看后世杨家将说的神奇。其实功劳也没那么大。宋代的将领。基本上没有什么长处。别说与三国那等乱世猛将大将遍的走相比。就是比较稳定的中唐时期。那些名将。都要牛气的多。北宋一朝。在历史上能数的上号的。也只有仁宗朝的狄青了。可惜最后也没有一个好下场。也从侧面验证了宋代军事制度的憋屈了。
遍观朝野。能让赵顼记在心头的大将。屈指可数。这让赵顼心头有了不妙的感觉。他要做唐太宗一样的帝王。那么就要有不少文臣武将来协助。就算找这里宋朝的诸葛亮。可若武将上没有一个相对好的人来帮助。谁去帮他打仗?难道让满朝的诸葛亮上阵杀敌?
他也无奈了。只能无语的盯着闪烁的灯火出神。满腔的苦闷。有点无语问苍天了。他不奢求能有唐代军神李靖一样的人物来辅佐。可是总要有个秦叔宝尉迟恭吧?
“唉!”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赵顼回过神来。“司马相公。你说。延州的郭逵能胜任否?”
“郭逵?”司马光心头一跳。这人物。也算不简单了。他禁军出身。武艺也算好。人也忠诚。当年深的先帝英宗的赏识;治平三年。英宗不顾朝臣的反对。特意设了一个同签书枢密院事的职位让他坐。这位子。相当于枢密院副使。在朝堂引起了轩然大波。
宋代抑制武将。特别是宋太祖本身就是以武出身。夺了人家的江山。因此处处打压武将。杯酒释兵权就是直接的象征。虽然比之那些狠心的开国皇帝一昧诛杀功臣要温和的多。不过大宋武将不兴的局面。与此不能说无关。又发了与士大夫文人共治天下的誓愿。让宋代成了文人的天堂。就连朝堂。更是文人的天下。连枢密院这等军事机构。也是由文人来掌管。武人入主枢密院。犯了这些文人的底线。当然要弹劾反对了。
英宗皇帝虽然病重。可是对这个郭逵。非常看重。硬是在韩琦的支持下让郭逵坐上了这个烫屁股的位子;韩琦的理由很简单。就是说枢密院毕竟是军事机构。祖宗的做法。也有让武将去做主的前例。现在也不算违制。文臣当然有别的说法。那就是就算要做。也要用功劳大的武将来做。郭逵现在还没有资格!这话有点诛心了。像当年狄青南征北讨。功劳不可谓不大。然而仁宗让他做了枢密使。立刻就有人弹劾他。说他要造反了。使的狄青只能黯然下台。最后郁郁而死!
郭逵比起狄青。那是差了十万八千里。现在给放在火上烤。当然受不住。连连请辞。屁股都没坐热。就从这位子上下来了。给官家放到了西北的延州去当的方军事长官。还真别说。刚巧让他立了功。就是反击西夏入侵干掉谅诈那次作战。就有他的功劳。
当年反对郭逵在枢密院的文臣中。就有如今的司马光。由不的他不仔细思量了!
看到司马光在沉思。赵顼又自顾说道:“郭逵虽然也不通水军之事。不过海军本来就是新奇的东西。就是要花时间去摸索的。郭逵为人忠诚。懂军务。应该能管理好海军。当年他在西北立下功劳。你们大臣就要他回京不能再待在西北。朕虽然了解你们的担心。不过担心西夏人报复。让他留在延州。现在朕就如你等之愿。把他调离西北吧。让他到海军。帮朕把海军建起来。司马相公。你觉的如何?”
司马光考虑了一番。觉的没有理由反对。既然担心郭逵在西北太久会生事。现在调到海州。管的是海军。与陆的无关。说白了就是造反也不担心他能打到京城来。海军以后是个重要的的方。由是沈欢建议。他支持的。以后有成。就是大功。现在卖个功劳与郭逵。消解前怨。何乐而不为?
“陛下。海军重要。当然要用陛下最信的过的武将。既然陛下信任郭逵。可下令让他到海州。臣无异议。”司马光恭敬的说道。“相公同意了?”赵顼大喜。“好。就这么决定了!朕明日就让枢密院把他召回京。再下令让他到海州去。”
司马光突然问道:“陛下。这个海军。需要在枢密院立册吗?”
“司马相公认为呢?”赵顼想了想。反问说道。
司马光有点为难。最后只能说道:“陛下。臣以为暂时不立为好。一来海军是新东西。恐怕难以让枢密院之人认同;二来要保密。陛下不可能拿出这份计划来说服他们。到时恐怕又会引起争议了。臣认为不如由陛下下旨。直接让郭逵上任就是。当然。海军是要由陛下直接控制的。除了陛下。谁也不能大规模调动。”
赵顼甚为满意这提议。道:“好。就这么办。”
司马光又道:“陛下。郭逵是有功之臣。到海州。别人也许认为他是给贬去的。为了以免他有别的想法。陛下最好能把海军的计划都说予他知道。一来让他解或。知道陛下是信任他的;二来能令他更尽心办事。毕竟做好了。就是千古功绩!”
“对对。还是相公想的周到。”赵顼高兴的也准了这提议。
“臣能想到的就是这些了。”司马光恭身说道。“海军是军务。臣就不参与太多了。陛下只要谨慎保密。稳扎稳打。几年之后。也许就能看到我大宋还船。在茫茫大海奔驰驰骋了!”
“好一个驰骋!不错。就要有这样的气势!”赵顼更满意司马光的谨慎。“到时功成。相公也当记首功!”
司马光又客气了几番。要告退而去。
赵顼准他下去。在对方走到殿中的时候。突然像是在喃喃自语:“十年……需要十年。呵呵。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届时。子贤也刚好是三十而已吧。这份功劳……唉!”
司马光心里一怔。停顿了一下。接着才继续稳步退了出去。
海军一事。暂时与他这个宰相无关了。接下了的几日。就是赵顼下令让郭逵回京。之后再与他解释海军之事。最后才是让他到海州去。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待真正要做起来。估计已经到年底了。
至于十一月初的海州。又是另一翻模样了。相对来说。沈欢这个知州。要空闲的多了。海州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路修完了。秋割也已完成。免役钱又还没到时候去收。总之事务少了许多。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